马鼎盛,香港军事评论员。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
2003年在凤凰客席主持《军情观察室》。
民间军事评论家
1.我5岁就上学了,比同班同学都小,加上又是小广东小香港,所以吃亏很大,经常挨打、受欺负。我不怎么玩弹弓、打仗之类的游戏,更偏爱体育运动。我练跳高、打球,甚至练“块”,举重、摔跤、拳击什么的都练。我要从体育运动中找到自我,找回男子气概。
“文革”爆发后,我到东莞农村下乡,当了4年农民,接着又当了6年工人。那段生活很难熬,身体上的磨练是小意思,精神上的痛苦才是最大的。
闲暇的时候,我会一遍遍地看《资本论》,然后根据我在工厂当统计员的实践经验,找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错误的地方;我看历史故事,那里面有很多道理,看了长智慧。
2.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真是饿得直冒酸水。我的胃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来的,现在有时会胃出血,不是喷射性的那种,是慢慢出,感觉不到,出了两礼拜我才倒下。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希望可以把这10年替换成平平坦坦的中学、大学生活。是的,这段生活是一笔财富,但没有必要这么长,了解农村和工厂的生活状态,一年两年就足够了,也没有必要非得让城市的读书人离乡别亲,改造成为农村的种田人。
到知天命之年,对这段生活我更多的还是感恩。人活一次不容易,没有第二次,老觉得世界亏待你,就不会有幸福感。我常常这样劝自己。
3.我当上主持人,应该说是偶然。
1989年我到香港的时候,开始当的是报纸编辑,也写一些有关军事的报道和评论。碰巧赶上海湾战争,当时在香港有几个人讲军事,找了我之后,发现我讲得比其它人都好,就不断地找我讲了。
常常是这样,我先当嘉宾,当着当着就成了嘉宾主持人,紧接着就转正成了主持人。凤凰是这样,香港电台也是这样。
2004年,我正式加盟凤凰卫视,成为《军情观察室》的节目主持人,同时也担任《时事开讲》、《时事辩论会》及《时事直通车》等节目的时事评论员。面对着镜头,我一心想的是怎样讲好,没有感觉到压力。
4.王菁锳和董嘉耀是我在《军情观察室》的搭档,3个人各有特色。王是美女,对军事一窍不通,我的责任就是说得她懂,这样更多的观众就懂了;嘉耀是哥们和忘年交,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指导员”。
有一次,我和王菁锳去上海采访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旗舰,手续很烦,最后一分钟却通知说凤凰只能有两个人上。一个肯定是摄像,另一个我让王上。王说我哪里懂,我说简单,你抓住那个军官,别人问你也把麦克风顶过去,也等于你问了,又给了她六七个问题让她问。她很紧张,也很兴奋,穿着高跟鞋就上去了。她是最后一个下来的,很有成功感。
嘉耀很会说笑,和我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工作执着,对节目的责任感和热爱,等等。基本上,嘉耀就是一个机器,办事有效率,很一板一眼。他做主持我做嘉宾的时候,会很规矩地把我要说的东西列出来。他很尊重我,但我有我的原则和风格,想起什么说什么,很多是即兴发挥。但说服嘉耀也不容易。我们两人一个是少年老成,一个是老不正经,有点火花。
有人问我,怎么能够把那么多军备的名称、性能和数据倒背如流的。我觉得这主要是兴趣的问题。喜欢一样东西,理解时欣喜若狂,那种快感无可比拟,金钱、美人、好吃的,都比不上,自然就记住了。
我一直说,《军情观察室》的成功是凤凰的成功,我是给老板擦鞋的。想法是他的,发创意奖给我的时候,我说这个应该发给你自己。(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军事好比家人、家事
马鼎盛迷上军事,不像小说那样有什么离奇情节。1957年小学三年级起到1968年,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那时没有一个男孩子不拿解放军当偶像,没有一个人不想当兵。当时每个月零花钱才一两块,但一定要订阅《航空知识》。
马鼎盛在凤凰的正式称呼是“评论员”。每周有不同的工作,但花在《军情观察室》的时间不到其中一半。就像历史是个包罗万有的学科,评论的内容不可能总是军事,但都是互通的,没有对大形势的理解,光谈军事就比较苍白。香港有些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也懂数学、几何。马鼎盛颇有几分得意地说,我不可能是外行,比如在解读军费问题上常常要用到。还有搜集军事数据和资料,能如数家珍,因为我把它真当成了家,军事好比家人、家事那样重要,公私分不清了。
节目点评
《军情观察室》开始的定位是个小众节目,就是给那些男孩子们,顶多中青年男人们看的。去年节目收视率在凤凰四五十个节目中一直排前十,有时冲到前三、前五。今年则一直在前三,一度排第一。要知道,凤凰还有那么多帅哥美女,还有引进的韩剧。这是为什么?马鼎盛自己都没想通。有人说他做节目像打直拳“啪啪啪”,每次开口虽然只给两分钟说话机会,但他自称有能力3秒钟就能把关键字表达出来,10秒内亮出观点。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打电话问他的经验,他说,那收视率都是假的,别相信。后来,刘春写了一次节目点评,现摘录如下:
有关“军情”,马鼎盛谦虚地说,收视率是假的。其实收视率不假,老马的谦虚是假的。我把它归结为:
1、强烈的新闻意识,永远从本周重大新闻出发,以军事的目光解读新闻,因此,在任何重大的政治新闻与军事动态下,我们都能看到退役少校王酉年、预备役上尉董嘉耀以及江湖军师马鼎盛所合谋的无事生非、杀气腾腾的分析。
2、强烈的本土关怀,军情关注点永远是围绕华人,围绕中国的利益,从亲近性传播原则出发,军情的题材牵动中国人的目光,台海、中日、中美是它的核心题材,那些与中国人八杆子打不着的军情,就进不了“军情观察室”。
3、强烈的宣传意识,军情的宣传片在王酉年的亲自关怀下,做得最好,悬念十足,气焰嚣张,仿佛天要塌下来,让人不得不看,王董等人好事好斗的风格一览无余。
4、大信息量与快节奏,军情每期网罗很多信息,又有海内外多方视点,即使是专题部分,也辅之以快节奏的音乐,制造出紧张氛围,其信息与节奏符合军事节目收视心理。
5、真正的军事“Show”,军情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场秀,是老马与小董貌离神合的精彩表演,它让真正的军事信息与煞有介事的武装秀之间达到了一个有趣的平衡。要知道,真实的战争是灾难,虚拟的战争是游戏,也是娱乐。所以,军情告诉我们,电视需要恰到好处的秀。
6、强烈的互动意识,军情自然有一帮铁血粉丝,个个好斗,个个跃跃欲试,“军情”的互动环节十分充分,形成了最核心的收视骨干,下一步,军情可通过网络多设立一些俱乐部。
7、适当的“擦边球”,细看军情,经常有一些擦边球,可能是金门之战,也可能是中印之战,但恰到好处的包装与纯军情目光的解读,使它规避了政治风险,却增加了收视卖点。
马鼎盛对自己的描述是:大灰狼望着断崖上的小山羊,饥火中烧,嫉恨的说;“嘲笑我的不是你,而是断崖!”凤凰卫视就是我的“悬崖百丈冰”。对于老山羊来说,不用看收视率,只看观众的负面反应;批评越尖锐,说明观众素质高,我们闻过则喜,日有寸进。骂声高响入云,说明一边骂的还忍不住一路看,收视率低不了。老同事王菁锳、陈保聪半真半假地说董嘉耀、马鼎盛和导演冯浩祥是《军情观察室》断背山;说实在的,玩军情观察比吃喝玩乐过瘾得多。
印象深刻的失误
中国导弹驱逐舰167访港,一堆记者问马鼎盛“168怎么样?”他按惯性思维回答:“应该是同一类型”,结果不是。老马检讨说,这次错在两方面:确实不是同一类型;不知道就不该说。这给我很大教训,所以现在遇到不懂的,直接说“抱歉,不知道”。
与美女帅哥搭档是一种挑战
马鼎盛一度与无任何军事常识的美女主持王菁瑛搭档,后者说她扮演的就是一般观众角色。马鼎盛称现在的常任拍档董嘉耀为“指导员”。
马鼎盛说:跟王菁瑛搭档是好事。让她也感兴趣我就成功了。要让她懂,就要用她的方式说话,她爱漂亮,就说武器装备造得跟飞鸟、鱼一样就是顺眼,要是像胡萝卜插两把刀肯定就不好,这也是一种挑战。而给董嘉耀起外号“指导员”,是玩笑,指在政治上把关。这方面他有把握。
他追求的是尽量把严肃问题讲得轻松。喜欢引经据典,引用数字,因为数字最没争议。马鼎盛说,真理往往很简单,不要被专业人士搞糊涂。比如讨论国共的空战制空权问题,时间、地点都摆在那里,1958年国共一系列空战,仗是在福建、浙江以及沿海上空打的,制空权一定在国民党这边,不然就要到台北上空打了。
当然,老马也常常挨骂,他形容说,写电邮、信件来抨击、痛骂我的,天天都有。粤语有句话“袋钱入你袋”,就是把钱往你口袋里塞。这些我都收下,绝对不是门面话,是我50岁以后的体会。(胡群芳)
香港的女孩好战?
香港,一个讲股、讲马经、讲炒楼兴致勃勃的地方,马鼎盛居然能迷上军事评论而且在这方面搞出了名堂,已令人称奇;如果你知道他的父母原来就是粤剧大师马师曾和红线女,更要大吃一惊了。
马鼎盛写书作文,精练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看上去就像一个穿着高质地西服的绅士,素面朝天,没有任何修饰的痕迹。而他的演讲也是妙语如珠,大珠小珠落玉盘,可惜没有美人识。2006年3月20日,马老到广州中山图书馆开了一场“中国军力世界第几”的演讲。遗憾的是,来到现场的几乎都是男士。马老他一再想把提问机会让给女士,但也只有一位女孩勇敢地站起来。事后马先生说:“我在香港的大学里办讲座,到场的女生几乎占到一半,难道香港的年轻女孩比广州的好战?”
马鼎盛涂鸦
1.程鹤麟;我们是“散友”。经常在凤凰总部楼下的海滨散步时相遇,“程台”两口加起来也有100岁了吧?举案齐眉的表情时时洋溢于表,最令人艳羡的是程小姐陪父母漫步的一道风景线,忍不住上前答茬,沾上一点天伦之乐的光;又不忍坏人家好事。
2.吕宁思;俄罗斯专家。岂止俄文娴熟,简直参透苏俄国情。别斯兰惨案周年,水落而石未出;宁思重访战地,播出大段官方人士声明后,他到别斯兰惨案的墓园,清点出的墓碑数量与官方公布的并不一致。观众心中自有公论。
3.董嘉耀;早在1999年五十年国庆大阅兵时,他爬上人民大会堂屋顶拍摄,差点摔下来;中外传媒人就知道;凤凰卫视的疯子董嘉耀。在《军情观察室》节目;他一个个字背诵稿子,五六百字、七八个概念、十几个专业名词,只要一字之差,他决不苟且;哪怕NG八九次,不停地自责、道歉,一定做到100分。闻过则喜,择善而从,令他健步迈入管理层,却从不放弃台前的工作——活该他干电视台。
4.吴小莉;她的招牌笑容应该是与生俱来。哪怕是早机来、晚机返;留在香港10个钟又做新闻又录像,还要陪吃饭、做公关;水米未打牙,偷偷打哈欠。一对着摄像机,马上神采奕奕,笑容可掬;个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同她合作《快闻快语》节目,她比新同事更认真开地预备会,一切了然于胸之后,嫣然一笑-——吴台长收货了。
5.胡一虎;5年前,他加盟“凤凰”时已经蜚声台湾,如今更享誉中华、闻名世界。公认的“全能运动员”,却是越做越虚心。他常请教同事一些专业问题,还自谦是念新闻出身,缺乏知识深度,要多读些书。在“纪念诺曼底60周年”和一虎合作时,却找到做《军情观察室》节目的感觉,不知是他的功课做得好,还是在“国军”生涯的存货。
6.阮次山;谁说他老人家像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哪有阮先生的天伦之乐?他的案头贴满了家庭照,你说他的宝贝小孙女像他;老阮一定掀须大笑。你说他太太也像他;老阮更是乐不可支。阮先生每逢发现军事新闻,总会精选推荐给左邻的在下,凤凰咨询台总编绝非虚衔。
7.郑浩;身为凤凰专题组负责人,郑浩做记者、做领队、做撰稿、做摄影----无所不包;要是中国的基层干部都学郑浩,下岗的哥们非上街不可。记得刚到凤凰不久,浩哥抓拍工作照,我只是走走、坐坐;摆个悠闲姿势。郑浩则是攀高俯低,一口气报销了6筒胶卷;电池都要换了,6呎大汉连汗也不擦。住半山豪宅的中年专才,还冲到切尔诺贝利核废墟去玩命,不是电视狂是什么?
8.陈晓楠;2003年美伊战争突然爆发,我在凤凰客串的拍档,赫然是温文尔雅的陈晓楠。匆匆忙忙窜上高凳,还没坐稳就提出一大堆问题,毫不掩饰她对军事的外行。两个小时的直播下来,晓楠早已气定神闲,随口提个问题,及配合画面,又搔到嘉宾的痒处;顺手提醒在下,凤凰的美女主播是靠脑子吃饭的。我一直在等着,晓楠何时进驻《军情观察室》呢?
9.邱震海;我们“识于微时”。当时他任职一个平面媒体,鄙电台是香港最弱势的频道,请他做嘉宾;大家都很奇怪,弱势媒体怎么请得起一位德国博士?一般的博士其实是非常专门的人才,邱博士到凤凰后,马上表现出多面手的才华;一天之内粉墨登场四五次,评论的话题包括“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最多那天好像进了六次录播室;网上的粉丝奇怪地问:凤凰的评论员都请假了吗?
10.朱文晖;年轻的博士加入,把凤凰评论部的平均年龄从54岁半拉低到52岁,挂了多年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牌子,差点让朱博士给拆掉。新加盟凤凰的兄弟,一般都长膘——在发达国家,肥胖是贫困阶层的特色。文晖的试用期好像还没过,就一口气掉了十斤八斤肉。不过是切了几钱重的阑尾,居然造成明显的纤体效应;难怪有的女同事艳羡不已说;放大假!减肥!我中意啊。
11.严力耕;偶尔和力耕神侃几句,马上收到一封长信。行书,半文言,久违的毛泽东时代语言,掩不住字字语重心长。读罢不知所措,就便请教同车的吴副台长小莉;小莉淡淡的说:“力耕的长信我也收过。”天生的新闻播报员嗓子,长年值夜班而满面红光,如此特异功能,凤凰人可不止一个。
12.杨锦麟;杨锦麟这家伙,神人也!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有报天天读》从清晨5点上班,编导演一肩挑,忙到中午1、2点,正常该下班了,可是杨锦麟连午饭都没空吃,嘴里塞着面包抡指如飞地赶稿。其它节目经常请他客串,5、6点出录像棚,大客户请吃饭可不是次次推得掉的。周末加班不消提,节假日飞往内地应酬也是舍命陪君子。我曾送他一本书,敬请“天天读”一下;第二天杨锦麟认真地问;“你练过拳脚?”这一目十行的功夫也见过,但是,杨锦麟这家伙就不用睡觉吗?
13.沈蓓蓓;官衔是凤凰卫视主持人事务经理,实际上我们评论员的值班也归她调度。做凤凰12钗的“妈妈生”就够她悲喜交集的,“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管家婆也要举重若轻的领导艺术。入乡随俗,我跟着主持人称她蓓蓓姐,她郑重其事地宣布:“我比你小啊!”从此我名正言顺地叫她“靓女”——讲真格的,凤凰12钗再过若干年,谁还有蓓蓓姐这般风韵?
14.何亮亮;《汪道涵传》《江泽民传》《戈尔巴乔夫传》《香港廉政公署》等专着的作者,温文儒雅。经常向通事推荐新书,网络数据和DVD——绝对是正版货。何亮亮观点鲜明,表述平实;曾有网民愤青不满他对西安日本留学生事件的评论,乱扣“卖国”帽子,甚至破口。亮亮付之一笑。他参加“中日辩论会”不卑不亢,话不多,点到即止;日本的“中国通”不怕老专家高叫,却对何先生刮目相看。在下是无条件的反日派,撰文点评“中日辩论会”,责其软弱,拙作送给亮亮看;对我的微词,他很坦然。
15.马鼎盛;西方故事,大灰狼望着断崖上的小山羊,饥火中烧,嫉恨的说:“嘲笑我的不是你,而是断崖!”凤凰卫视就是我们的“已是悬崖百丈冰”。对于老山羊来说,不用看收视率,只看观众的负面反应;批评越尖锐,说明观众素质高,我们闻过则喜,日有寸进。骂声高响入云,说明一边骂的还忍不住一路看,收视率低不了。老同事王菁英、陈保聪半真半假地说董嘉耀、马鼎盛和导演冯浩祥是《军情观察室》断背山;说实在的,玩军情观察比吃喝玩乐过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