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纵横银海 1.雏鸟初飞-刘德华传

“我常常觉得人一生当中的机缘是无限美妙的。

我步入影视圈之初虽然历经困顿,被无线电视台签约后闲置,但只要有演出机会,不管是一天两天的龙套演员,我都不肯放弃,也因而有机会让周润发、林子祥及钟志文同时对我留下印象并主动引荐。”

著名的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开办几十年来,培养了众多好演员,成为一代代香港明星的摇篮。

可想而知,这样的阵营,这样的声誉,对每一个热爱演艺事业的人都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最多的时候,“无线”拥有香港90%以上的明星。

这不仅保证了演员阵营的足够供给,同时也保障了对剧目制作的合理投资。

对每一个需要使用的艺员,“无线”都会与之事先签订协议。

由于与艺员签约在先,基本上杜绝了档期、报酬的困扰和纠纷,减少了冲突,拍摄预算的合理性得到保障,也确保了制作的质量。

“无线”资深人梁家树说:“除了拥有基本演员外,我们还有自己的编剧和剧本部门。

每年的拍摄计划由剧本部门和监制共同订立。

每部戏都有一个统领和总监制,下面另有若干监制,总监制负责整部戏的运作及成本预算,监制负责控制成本。”

由此看来,香港“无线”的内部管理是比较细致,比较严谨的。

此外,梁家树还形象地比喻道:“所有拍电视剧的都是‘无线’的固定长工!”

所有拍电视剧的都是“无线”的固定长工!

这个“无线”的铁定制度,似乎谁也不能与之抗衡。

或许,由于“无线”的声誉和名气,一直以来也没有人与之抗衡。

与“无线”正式签约后,刘德华满以为自己在训练班成绩一直很好,毕业后“无线”一定会刮目相看。

其实不然,开始第一年,他一直在名演员主演的片子里当配角,甚至是没有姓名的甲乙丙丁,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渴望被发现,渴望能有一个像样的角色轮到自己头上。

这种渴望就像一只欲飞的小鸟,振动翅膀,却又飞不起来。

终于,机会来了,电视剧《江湖再见》中的男主角阿龙,导演点中了刘德华。

为了演好阿龙,刘德华确实下了大力气。

然而,毕竟学习与实践不同,这其中有着太大的距离。

学习期间练习的多半都是小戏,时间短,比较好对付;现在担纲主演,戏分多,平时学的那几招就显得不够用了,一部《江湖再见》拍下来,并没有让多少人记住他这张容易被人记住的脸。

刘德华只有乖乖地回到当配角的位子上。

但他并没有因为一次的不成功就气馁,不管什么样的小角色,他都乐意去演,并且尽心尽责地去演好。

这样一来,既为他争取到锻炼自己、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也为他争得了好的人缘。

这一回轮到刘德华在周润发主演的《鳄鱼潭》中扮演杀手了。

还是在刘德华当学生的时候,周润发就已经红遍了香港。

周润发的演技,周润发的将男人的成熟、沉稳和沧桑,机智、奔放和内敛,都能发挥到收放自如行云流水的演技,使小小的刘德华十分崇拜。

他喜欢周润发撼人魂魄的魅力,喜欢周润发那种淡淡的沧桑感,那种成熟的智慧与豁达,那副随意率性、挚情至爱的神态……这种喜爱简直深入到了刘德华的骨髓。

当时的刘德华,几乎看过周润发主演的每一部片子,对发仔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80年代,凡刘德华参演的影片,几乎都带有周润发演电视剧的味道。

因此有人说,刘德华是以“周润发模式”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记得周润发在自己第一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时曾激动地说:三年,我等了你三年啊!

而刘德华第二次获得金像奖影帝时也说:“这个奖,我只等了三年。”

如此相似的获奖感言,是不是潜意识的模仿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刘德华从影之初,表演上或多或少走了一些周润发的套路,这是勿庸置疑的。

能有机会给周润发当配角,刘德华自然很高兴。

因为,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呀!

或许是有缘吧,周润发对刘德华的初步印象也很好,没事的时候,他还会放下身份主动走过来,与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弟交谈。

正因为与发仔有过一段合作,才有刘德华后来的被发仔推荐。

那是1982年。

这一年,在刘德华的年谱上应该记上重重的一笔。

名导许鞍华筹拍《投奔怒海》,周润发因故不能接拍,但他向许鞍华郑重推荐了刘德华。

他说:“无线有个小伙子很不错!”

致使许鞍华最后选定刘德华出演《投奔怒海》,周润发的这句话起了一半的作用。

起了另一半作用的是评价刘德华“这男孩外形不错,挺有个性”的林子祥。

得到了两个关键人物的肯定,再加上摄影师钟志文的说合,许鞍华能不拍板?

现在看来,刘德华那一年多时间的龙套并没有白跑,他为自己日后的事业发展,适时地抓住了每一个机遇。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常常觉得人一生当中的机缘是无限美妙的。

我步入影视圈之初虽然历经困顿,被无线电视台签约后闲置,但只要有演出机会,不管是一天两天的龙套演员,我也都不肯放弃,也因而有机会让周润发、林子祥及钟志文同时对我留下印象并主动引荐。”

我们常说,勤奋+机遇=成功。

因为勤奋,刘德华才有了参演《投奔怒海》的机遇。

当机遇来临时,他再也不肯错过了,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琢磨剧中的人物性格;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想明星们表演上的可取之处;在心里暗自告诫自己:这部片子只许成功!

果然,刘德华成功了!

《投奔怒海》在香港引起轰动,当年上映的票房收入就突破1500万大关,并获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美术和最有前途新人奖。

最值得刘德华珍惜的是,由于拍摄《投奔怒海》,他有了直接与心中的偶像歌星林子祥接触的机会,也正是在林子祥的鼓励帮助下,刘德华磕磕绊绊地走上了演唱之路。

刘德华在《投奔怒海》一片中的上乘表演,引起无线电视台的注意,“东家”发现,自己台里培养的这个第十期艺员训练班的年轻人,确实不能不刮目相看。

于是,《英雄本无泪》、《猎鹰》、《神雕侠侣》还有《鹿鼎记》,由刘德华领衔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一部接着一部,让人应接不暇,想不记住他都难。

尤其是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拍摄而成的《神雕侠侣》。

借助小说的广泛影响,电视剧《神雕侠侣》一上映即在香港引起轰动。

原本就被金庸先生写得真挚感人的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被刘德华与陈玉莲演绎得逼真传神,加深了人们脑海里难以忘怀的印象。

可以说,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为当时正红火的香港影视注入了更加青春的活力,刘德华俊朗的脸、英武的身材、逼真传神的表演,成为香港人茶余饭后争相谈论的话题。

刘德华在香港一夜走红。

其实,一夜走红仅仅只是一个表象,有谁知晓走红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在拍电视剧阶段,无论扮演任何角色,刘德华都要做很多拍摄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分析人物性格。

即使在《戏班小子》(1982年)中演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他都会向原来的老师请教。

为了演好杨过一角,刘德华抱着金庸原著啃了不下数十次,成了一个十足的“金庸迷”。

假如申报通读《神雕侠侣》吉尼斯纪录,他中标恐怕也是没有异议的。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功塑造杨过这一颇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同时使自己在演艺界站住脚跟。

不仅仅是《神雕侠侣》,为了演好《猎鹰》中那个警察,他特意去了警察训练班,进行了一个月之久的警察强化训练。

在训练期间,他把自己豁出去,一身汗、一身泥地摸爬滚打,俨然是一个职业警察。

对《鹿鼎记》,刘德华同样花费了许多的精力。

记得1984年拍《鹿鼎记》时,因为当时被雪藏,只能演第二男主角康熙。

刘德华并不介意,心想,只要有戏演,做康熙也不错,也同样能够发挥自己的演艺空间。

当时,《鹿鼎记》已有不少版本,康熙已经被人演烂了,但在刘德华的记忆中,似乎还没有令自己满意的。

因此,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让观众记下刘德华演的这个康熙!

为了演出《鹿鼎记》中康熙皇帝英明睿智的一面,他四处查找资料,翻看清史,以求更深地理解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更全面地掌握康熙大帝那文韬武略的内心世界。

同时,通过对清史的阅读,了解了不少清朝的官场戒律。

例如:升官进爵时,皇帝会送来朝珠,挂在身上的朝珠越长就代表功绩越多,跪安时,朝珠要触及地面,所以有五体投地之说,是因为那当官的功绩少。

还有,他经常看那些手绘的肖像,发现皇帝永远都不会坐得端正,一般都是侧坐,于是他就模仿肖像上皇帝的坐姿。

由于准备工作做得足,他演的康熙为剧里的角色赋予了新的生命。

同时,尽管不是第一主演,但为了达到满意的视觉效果,他将自己平时十分看重的满头乌发毅然舍去……

尽管是第二主演,刘德华也确实做足了“功夫”。

上天不负有心人。

勤奋的、全身心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刘德华的名字在香港家喻户晓,成为走红荧屏的“无线”首席小生,并被“无线”力捧为炙手可热的“五虎将”(其余为黄日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

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子如今成了大人物,但还是会时时回忆起青春年少的日子,回忆起当年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同学们。

2004年的中国内地巡演期间,刘德华自己就曾写道:“上海、北京

演唱会,我的好朋友黄日华也来了,他最近爱上了拍照。

香港的演唱会他来拍照,上海、北京的演唱会,他也带来了摄像机,一直站在台边为我拍照。

记得我第一天到无线电视台去,准备报名参加艺员训练班,当时坐在报名桌上面,接待我们这些新人填表的人,就是他!

那一刻我心想,哗!

连坐着叫人填报名表的人也这么帅,我还有机会吗?

我比他相差太远了!

“然后,我们成为同学,他是早我一届毕业的,毕业后就在无线这个大家庭一同捱日子,每天开工都碰面,‘五虎将’合作更多。”

黄日华跟刘德华谈起往事时,曾笑着说:“你记得当年的你吗?

你是一个反斗星,也是一个什么都抢着做的人。

老师问,你们谁来做什么,第一个举手的人便是刘德华,举着手高叫:‘我,我来做!

’无线台庆表演,监制说不可以做这些那些,我们几个也只是听着,你已经又站起来叫:‘我,我做!

’哈哈,今日我们大都成家立业了,退下的退下,我也很多时候会想休息,想去好好地享受人生了,可是你还是站在那里,愈站愈高,愈站愈稳,仿佛愈叫愈大声,我,我来做!

我真服了你!”

对这些往事,刘德华已经记不起来了,他当时只是觉得很好玩,就随口囔囔。

做什么他都不介意,只要可以做,可以有机会试,他便会很开心。

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协助跑腿,帮忙做武师,做替身,甚至帮忙搬道具,他都抢着做。

有时拍戏到外地,他的戏不多时,他甚至会跑到街上去买菜,煮饭煲汤给大家吃。

他总是有空便去别人的地方“八卦”一下,可以帮忙的他都插上一手……

日子过得很快,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日子不能重来,可是当年那与同学们在一起,“五虎将”同创业绩时结下的浓浓友情,永远在他的心底留存。

从刘德华与黄日华的回忆中不难看出,自从进艺员训练班开始,刘德华就一直是勤勤恳恳工作的。

无论什么角色,无论戏分多少,他都尽心尽力去演。

“因为每一出戏都全力以赴,所以在完成的那一刻会很满足,甚至会认为是代表作,哈哈!

若干年以后重看,反而觉得可以做得再好一点。”

正是这种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事业心,使刘德华接二连三地出好作品,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青年明星,被捧为无线“五虎将”之首。

刘德华踌躇满志,就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雏鸟,张开双翅向着蓝天白云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