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关心这件事-回忆父亲聂荣臻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在这里,他把卫星与原子弹、氢弹等同起来,可见,卫星也是何等的重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的原子弹、导弹的研制还在起步阶段时,卫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主要取决于毛泽东的决心。

1957年10月4日,苏联科学家成功地将一颗重184磅的金属球,由运载火箭送到了距地球表面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使金属球不至于被地球引力吸回到地球上。金属球每95分钟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转一圈。这就是人类向太空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它的名字叫“伴侣一号”。它开创了人类进军地球外层空间的新纪元,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苏联举国欢腾。当时,我们这些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受到强烈的感染,大家纷纷议论,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人造卫星。但我们深知,这太难了,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就在苏联卫星上天不久,毛泽东赴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首脑会议,一下飞机,他便在莫斯科机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征服大自然的新纪元的开始。让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苏维埃共和国和苏联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11月2日,苏联的第二颗卫星又上了天。当时毛泽东仍在莫斯科,他对赫鲁晓夫说:“好,你们又一颗卫星上了天,真了不起!美国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连一个山药蛋都没抛上去呢?这个意义很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58年1月,美国步苏联后尘,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科技界研制卫星的热情受到巨大鼓舞。钱学森、赵九章、陆元九等科学家积极倡导中国也要研制人造卫星。同时,北京、上海、浙江等中国许多著名高等学府纷纷设置相关专业,进行研究人造卫星的人才培养和探索工作。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也要搞一点人造卫星。”

他还风趣地说:我们要抛就抛大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毛泽东发话了,父亲作为主管全国科学工作的副总理,毫无疑问,他得抓落实。热爱科学的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很敏感的,尽管全中国还没有一个人见过卫星是什么样子,但热情是不能少的。

八大二次会议刚刚结束,父亲便于5月29日召集部分航委委员开会,听取了钱学森关于五院与中国科学院的协作分工,以及研制与发射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弹道导弹的设想意见的汇报。在讨论时,钱学森提出了研制卫星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研制探空火箭,第二步以中远程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卫星,第三步以原子能为动力的火箭,发射性能更先进更重更大的卫星。

父亲同意钱学森所谈的关于五院与中国科学院协作搞人造地球卫星的意见,也同意钱学森提出的分三步走的方案,由五院负责研制探空火箭,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本体的研制工作。

对于这个设想,父亲积极支持。他深信,研制人造卫星,探索宇宙空间,对我国的科技事业,无论是在民用和军用方面,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早点动手比晚动手要好。

6月初,父亲患眼疾,住院治疗。6月9日,安东来医院探望他,他问起研制人造卫星的安排落实情况,说:“我很关心这件事,希望你再找五院、科学院、一机部等单位开个会,赶快把力量组织起来,各就各位,开始工作。”

按照父亲的要求,8月份,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小组”,负责协调和计划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作。所谓“581”,表示研制卫星是中国科学院1958年的头号任务。由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任副组长。但限于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这项工作开始时主要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当时计划筹建卫星运载火箭及总体、卫星控制系统、卫星探测仪器及空间物理3个研究设计院。因种种原因,这个计划当时没能实现。

8月20日,在父亲签署的向中央上报的《关于12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研制人造卫星的建议。这是吵嚷了半年多来,第一次在上报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卫星的事。

1960年4月,父亲参观上海电机厂

报告上说——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大型的卫星上天是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不可少的工具。围绕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一系列工作将被带动起来。其中包括:高能燃料、耐高温合金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利用能源发电的新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技术等。人造地球卫星首先成为高空物理研究工作的一个有力工具……将成为高空中生物研究和开展星际航行探索工作的前奏。实施的步骤:首先发射探空火箭,展开高空物理研究工作,解决遥控、遥测技术和观察中的一系列问题。

此后,中国科学院加快了成立卫星运载火箭及总体设计院的工作。同年11月,为充分利用上海的科研力量,经父亲批准,这个院迁往上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专门从事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1959年1月上旬,父亲到上海主持第一次全国地方科技工作会议。他在会上多次鼓励上海的科技界和国防科研单位,要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搞好探空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上海地方科技工作会议后不久,张劲夫传达了邓小平、陈云的指示:现在拨巨款研制人造卫星,与国力不相称,要调整空间技术研究任务。

据此,张劲夫提出,科学院的近期研制方针是,集中力量搞探空火箭。

父亲表示,完全同意邓小平、陈云的指示和中国科学院的近期方针。目前,确实出现了科研战线拉得太长的情况,某些项目收缩一下,对集中力量研制导弹、原子弹是有好处的。搞探空火箭,本来就是我们研究人造卫星的第一步任务,今后就要在研制探空火箭方面做扎实、细致、艰苦的工作。

此后,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在王希季等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在研制探空火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60年2月,他们自行研制成功了“T-7M”型液体探空火箭,火箭直径只有250毫米,起飞重量190公斤,发射高度8公里。虽然它像个大炮仗,但它毕竟是中国人研制出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这一年的4月18日,父亲在张劲夫、郭沫若、钱学森等人陪同下,冒雨来到位于上海江湾机场内的简易试车台,观察了“T-7M”火箭发动机的热试车,对研制火箭发动机的专家们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5月28日,毛泽东在上海科技展览会上察看了这种探空火箭后,大加赞扬,勉励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

毛泽东似乎意犹未尽,又说:“应该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0年4月18日在上海,父亲(左四)、张劲夫(左三)、钱学森(左二)

视察探空火箭发动机试车情况

5个月后,发射重量达1138公斤,飞行高度60公里,携带25公斤气象探测仪器的我国第一枚T-7型高空气象火箭,在安徽省广德县山区发射成功。这应该算作中国人在人造卫星的研制中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绩。

但是,由于3年经济困难的影响,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新技术协定,在国防尖端项目研究“缩短战线”的政策调整中,中国的卫星研究,先是悄悄地退到一旁,然后便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