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生有效的感动-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上大学四年,最庆幸的事情就是能够结识话剧,以及那些为话剧而奋不顾身的人们。舞台,总是繁华而又苍凉,但只有在这里,曾经的梦想才能够一直延续,不死不绝。

我是2001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的,那是高考扩招的第二年,我的文化成绩很差,主要是数学和英语成绩很差,高中时的班主任就建议我去学美术,因为艺术类的考生在当时可以不用考数学,其他分数也可以降低很多。我接受了班主任的建议,去学画画。当时教我画画的老师姓许,是个刚毕业不久,还有着一腔热血的青年,他自己在学校开了个画室,收一些学生,不多,但教得很认真。在画室的日子是很美好的,学的是高考的基本科目:素描、水粉和速写,无论素描还是水粉都需要安静地去看被画的物体,都需要眼睛和心安静地相处,这对于自己已经养成的性格来说,无疑是种挑战,但真的安静下来之后,才发现安静地做事情比以前虚无地混更有意义,自己很充实。可以说画室就是我高中时代的乌托邦,单纯如水,每天大家都很快乐地相处、大笑,我爱我的画室,那里一度就是我的家。

就因为画画,我在2001年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来到了武汉这所陌生的城市,没来之前,我心中构筑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武汉,但来了之后,所有的构筑都塌了,武汉和我想象的实在差远了,我甚至开始怀疑我对大城市的理解是否有问题。我是带着许多羡慕的目光来到这个城市的这所学校的,我也一直很期待着重点大学的光芒早一些将我笼罩。刚进学校的时候,学校还没有过百年大寿,很多地方都挺破的,和武汉这个城市一样,把我的一脑子幻想打击得遍体鳞伤,当我住进六个人一间小得像鸽子笼一样的寝室的时候,我甚至有想回家的冲动。我怀着感恩的璀璨笑容却不小心一下撞在了破旧的土墙上,撞得自己好不郁闷。

虽然条件不大好,但刚进大学时的那种新鲜感还是有的,还是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望,希望能逢着和以前朋友一样的知己好友,大家能够一起开心地过着大学生活,实现各自高中时候种下的梦想。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的热情在学校里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大学根本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人与人之间其实挺隔阂的,因为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缘故,再加上大家都是各地考过来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骄傲,这也使得大家的感情不大容易处理。大一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很孤独,很想家,想以前的朋友,那时候和朋友频繁通信,有一次,以前画室里的学弟、学妹集体写了一封信给我,写了很多,一大包,我在学校看着信就哭了,在寝室里躲着哭的,心里特别伤感,以前在外面混的时候被人打都不会哭的,但在大学里却会因为这个而哭,哭得特别厉害,恨不得抓住他们其中一个到面前来抱着说,我不想读这个大学,我想回去再考一年,我想和你们在一起。那时候就觉得,什么名牌大学,什么繁华城市,根本就没有以前好,没有真正爱自己的朋友,再好的地方也如同废墟。我甚至想回家复读,妈妈坚决不同意,她说你好不容易从几千几万个人里面出了头,而因为这么点小挫折就放弃就逃避,会让多少人伤心和失望,要知道你身上担负着多少期望。我想也是的,好不容易出来了就不能再回去,便咬紧牙关,怎么样也要撑下去。但以前画室的影子总在心中挥之不去,我真的很不甘心在大学里如此孤独地生活,我要改变一下生活的环境,于是参加了院里的学生会主席竞选,以前我只是一个班的团支书,按道理说是没有资历来竞选主席一职的,但是在竞选时我就学院里一些不好的地方做了一个演讲,尤其突出强调学院或者班级不团结、不和谐等等弊病,因为这些弊病影响了学院的凝聚力,直接导致学院工作难以顺畅开展。结果我被选上了,我想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每一个人,大家都对现状不大满意吧!上任之后,我很积极地去开展活动,组织年级体育活动对抗赛、创办辩论队、编辑院刊、筹办艺术节、积极联系其他院系一同承办学校的大型活动等等,在我任职期间,院里的活动多了很多,在学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这些事情的背后,我最想要的东西始终没有得到,虽然辅导员老师一直很支持我也很理解我,在很多活动上都给我足够的支持,很多活动也确实举办得很成功,但我知道,我心里最想得到的东西一直在缺席,我希望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大家如兄弟姐妹一样相处,真诚、快乐,就像我以前的画室一样。我花了很多力气,但始终没办法把学院变成这样一个集体,就连那些和我一样的学生干部我也没有办法收拢来,合成一股绳,大家在一起只是出于公事,做完事情之后也没有什么感情交流,就更别说什么真诚、快乐了。我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一点都不开心,我只是出于完成任务去做那些事情,去组织工作,去像模像样地开会,去上传下达,像一条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我从心里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但很庆幸,在学生会无法得到的东西在另一个集体里我终于得到了,这个集体就是话剧社。

人生许多光华是出自天分,而许多光华是出自缘分。我想自己属于后者,若没有大一时那一次简单的面试,我想我可能会与话剧擦肩错过许久,我将在多年以后也不知道生命里蕴藏着那样汹涌的力量。2001年的秋天,桂花在校园里四处飘香,我是那样偶然,在上课的教室旁边发现了剧社面试的广告,于是我忐忑地走了进去,从此,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我那样小心地走入剧社这个集体,以一个大一新生的谨慎小心地打量着这个新鲜的世界,打量着一群陌生而兴高采烈的人。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会加入剧社,其实不为别的,只为着一个朦胧的好奇,一种虚荣的渴望,我奋力地去抓住什么,去试图掌握什么,去尝试彰显什么。这些所有努力的背后,藏着两个让我沸腾的字——舞台。

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的是自己写的小品《所谓伊人》,小品讲的是一个书呆子在情人节孤单地自习,而他暗恋的女孩因为和男朋友吵架来到自习室哭,他好心地安慰,安慰到后来,竟然情不自禁地对她表白。我演的就是那个书呆子,有点傻,有点可爱,里面的台词到现在还记得一二,比如“山外青山楼外楼,你不爱我我不愁。天下帅哥多又多,哪个不比你温柔。”说完之后还一甩本就不长的头发,结果把眼镜甩了出去。观众哄堂大笑,我并不介意自己做小丑,只要大家开心,我也会感到非常快乐,能让别人笑是自己的福气。

从那以后,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喜剧人物,一个负责搞笑的角色,并且还有着许多花花绿绿的想法,竟然真切地认为自己一定能成为周星驰一样的搞笑巨星。但没过多久,我对戏剧和自己的理解就开始发生转变,因为小品结束后,我就参加了大戏剧组——改编自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里面演三爷,一个经常拉二胡的败家子,不仅赌博输光了钱,还惹了一身的病,被家人瞧不起。这个角色显然挺复杂的,但台词却很少,只有7句,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毕竟是大戏,能够学到的东西很多,所以我很认真地去体会角色,体会一个这样的中年男人的内心:身体不好,愁容满面,一脸病态,因为在家中地位不高,所以说话也不敢大声,就算有满腔心事也只能拉拉二胡,在苍凉的夜晚自怜着。于是我每次排练的时候都硬硬地让自己装得老一些,更老一些,改变了平时的说话方式,频频叹息。但即便这样努力着,导演还是不满意,一遍一遍地重来,有时候一个喝茶的姿势都要重复十几遍,更别说那7句台词的磨练了。这样一直到快放暑假的时候,导演还是不满意,决定暂时停排,下学期再继续。为了这个戏,我暑假后早早地来到学校,甚至没有去参加最好朋友考上大学的喜宴,但来到学校才发现暑假发生了很多变故,一些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剧组。这个时候,校园戏剧显现出它残忍的一面,人事不断在调整,往往刚和一个人熟悉,这个人就离开了,又换一个新的,又要和新人重新磨合。每天都要这样在变更中痛苦地重复,七句台词翻来覆去地念,同样的表情日日重复,感情被一天天抽空,激情逐日地减少,不仅是我,全剧组的人都是如此。生活中弥漫着烦躁的气息,终于有一天,剧组里爆发了大争论,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在这次争论中,我感觉忍耐已经到了极限,选择离开,我不想对这个从熟悉到陌生的剧组说什么,只想离开,离开这场漫长的煎熬,头也不回,看似义无反顾,其实内心百转千回。

这是大学里最大的一次打击,因为这个剧组承载了自己那么多的热情,那么多的期望,而此刻却全军覆没,颗粒无收。我心里非常难受,甚至决定放弃戏剧,永远不再触碰这给了自己希望和极度失望的东西。

于是我选择逃避,离开了剧社,离开了舞台。

可是空虚不可能太漫长,因为我们无法承受太重的空虚。我决定重回舞台。2002年的秋天,又是秋天,我和邓哲、褚觅组成了一个三人团队,共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剧社,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快乐的团队,自由、热情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想让我们的团队以一种新鲜动感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想法犹如一曲美妙无比的音乐,轻轻地抹去了我心中的疼痛和忧伤,把我从空虚的房子里拉了出来,又晒到了阳光。

我们的剧社是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以排演话剧为主要任务的社团,机构简单,分社长、部长、社员三大块,职责分明,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官方机构,只是学生社团,里头聚集的都是对话剧热爱的学生,没有什么功利性。当时剧社有三个社长:邓哲、褚觅和我,分管外联和宣传,但同时剧社也只有三个社员,换句话说我们当时除了自己根本一无所有,一切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白手起家。但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却让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三个人很团结,为这个剧社费尽心思,几乎每天三个人都会聚在一起,谈剧社如何发展,出点子,想对策。记得我们第一次去招新社员的时候,因为剧社的名气不如学校的其他社团,而只能打出免费入社的招牌吸引新生,即便如此,招新现场我们的场地还是门可罗雀,冷清得让人心寒。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我们社团,我们也没有任何辉煌的历史拿出来炫耀,只是一张白纸而已,我们当时的口号是:“这是一块崭新的舞台,让我们共同成长!”实在是种无奈的宣传,但即便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我们三个人从未悲观失望,我们一直乐观地团结在一起,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绝不放弃。经过那次招新,我们终于招到了四十几个社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进行培训,当时我们虽然有无比高涨的热情,但关于戏剧,无论表演、导演还是编剧,都只懂得皮毛,又没钱,没人指导。但社员又等着培训,没办法,我们三个人只有赶鸭子上架,现学现卖,到处查资料,天天泡图书馆看书充电,《演员的自我修养》、《戏剧理论史稿》、《西欧戏剧史》、《世界经典剧目赏析》、《曹禺剧作集》、《老舍剧作选》、《尤金·奥尼尔剧作全集》、《莎士比亚剧作全集》……一本又一本的大部头,我拼命看,拼命做笔记,然后把自己看完的心得和知识迅速教给新社员。即便如此,表演、导演实践的不足,依然很大程度地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在大二上学期结束的时候,新社员从原来的四十几个变成了最后的十三个,而且,计划中的戏剧专场也一直搁置,好几个戏排了一半就因为各种原因而流产,演员说不知道怎么演,手怎么放,脚怎么走,我们三个人急得团团转,也还是一筹莫展。只能寻找别的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转机,因为我一直坚持旁听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所以结识了一些有戏剧专业知识背景的同学,在一门叫做“戏剧剧本写作”的课程结束后,他们选出了四份比较好的作业,四份原创剧本,决定和我们合作,把剧本搬上舞台,并把这个作为他们专业向学校百年校庆献礼的活动之一。

这真是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让我们三人开心得无以言表,因为他们不仅带来了剧本和专业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一种信任,这种信任传染到我们身上就是自信。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我们有了充足的底气,笼罩已久的阴霾烟消云散。我们一伙人忙忙碌碌,为这个专场而积极筹备着。这个过程中,交了不少好朋友,都是一些很有性情的人,热爱艺术,喜欢戏剧或者电影,又有很好的性格,和以前接触到的人有很大的区别,我仿佛一只找到队伍的大雁,充满了欢喜,那段时间,我经常没有理由地发笑,对着天空,总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能够和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快意人生,不过如此!一直筹备到那年的四月份,什么都齐备了,就要上演了,然而就在上演的前一天,学校宣布因为“非典”,禁止一切大型活动。我们当时就蒙了,完全蒙了,哭都哭不出来,就感觉被生活耍了一把,充满了苦笑不得的伤心。之后“非典”过去,因为要期末考试,专场被一再延期,那个学期我们剧社依然沉默如故。在那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剧社聚餐,我们三个社长集体承认错误,没有把剧社的工作做好,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那次聚餐,大家都吃得郁郁寡欢。一直积蓄的力量到最后不过一声闷炮,大家只能约定下个学期一定还要上演,绝对不能让心血白费。我那时候一直有强烈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大家,对不起社员的信任,想着我们每天六点半去操场练声、每次表演训练课都那样认真地做练习,而最后依然不能满足他们上舞台的愿望,觉得自己很没有用。

但那个暑假,我碰上了一件事情,使得生活开始有了转机。因为话剧,我在一个戏剧论坛里结识了一些朋友,那年暑假,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兵马司剧场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我有一个朋友的剧本被选上了,他在网上问我愿不愿意暑假加入他们剧组,一起排戏,我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主要是那段时间太憋闷了,非常需要做点事情来发散一下“非典”引发的闷气,同时也很想去北京学习一下戏剧,见识一下世面,以后也能更好地做剧社。暑假去了北京,我当时一个人也不认识,只带着那个网上朋友的手机号码,一个人去了北京。

从武昌到北京,13个小时的火车,我心里的感觉挺奇怪的,为了话剧而做了一场奋不顾身的奔赴,这种感觉既刺激又免不了有些惶恐,既新鲜又免不了有些担心。还好,一切都很好,刚下火车,就有五个网友到火车站来接我,生怕我迷路,他们举着大大的牌子,在火车站出口的地方一字排开,笑容满面,让我感觉很舒服很亲切。在北京呆了二十天,每天就是排戏,听他们谈戏,如果以前我在学校只是以戏剧的名义打打闹闹的话,那这二十天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戏剧的魅力,也见识到了戏剧人身上金子般可贵的东西,思想、才学、品格、个性,等等,无不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在朋友的剧组里我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参加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这次我的角色有13句台词,但我依然庆幸自己又能演戏了,确实,我已经半年多没有演过戏了,办剧社已经把我的精力掏空了。在北京和朋友排戏的日子里,浓厚的戏剧氛围时刻感染着我,尤其是他们对待戏剧的真诚、执着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这个戏剧世界里,朋友们都非常纯粹,始终兴致勃勃,充满活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是,每天看他们排戏,看导演给演员讲戏,如何分析台词,如何理解角色,如何把握舞台节奏,使得懵懂的我经常恍然大悟,我仿佛一块干海绵扎进了水里,拼命地吸收养分,我知道,这些知识将是回去以后让剧社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十天以后,当我们的戏在人民艺术剧院的小剧场上演时,令我奇怪的是没有紧张的感觉,而只是一种深深的眷恋,眷恋北京蓝色无云的天空,眷恋那些率性纯真的戏剧人,眷恋布满阳光的胡同里弄,眷恋不时划过天际的鸽哨声。我那时想着自己的曾经,真的非常庆幸自己能够结识话剧,结识这些戏剧人,让我知道了我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就是能够率真地表达、生活。不要虚伪、狡诈、算计或者躲躲藏藏,能够在阳光下拥有一脸纯真的笑。离开北京的那一天,我对朋友们说,明年我一定要带自己写的戏过来,来参加大学生戏剧节,再来找你们喝酒、聊天,希望大家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我又一个人登上回武汉的火车,和来时不同,我的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手里拿着剧组所有成员签名的演出海报,上面大大地写着可以让我怀念一生的演出剧目名称——《前往巴比伦》。透过车窗看去,辽阔的大地上一片灿烂。

回到学校后,我知道剧社即将翻开辉煌的一页,不需要任何的预示,只凭借自己那强烈的预感,我知道,心中那如火一般燃烧的热情找到了释放的土地。新学期里,我接过了邓哲手中的旗帜,做了新一任社长,我要使这旗帜高高飞扬。

可能是否极泰来吧,放完暑假后,剧社开始充满生气起来,大家心中都一扫“非典”时种下的阴霾,终于把上个学期搁置的独幕剧专场演出了,演出得很成功,剧社终于鸣响了第一炮。正在大家高兴的时候,却又有了问题,当时许多社员已经大三或者大二了,他们开始为自己的学业考虑,而且在演完专场之后,他们也累了,纷纷退了,邓哲和褚觅也退了,忽然之间仿佛剧社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那时我已经大三了,却从副社长做上了正社长,承任起剧社全部的事情。但是在北京所体会到的感动始终影响着我,我决定咬紧牙关,再做一年,一定要把剧社做大做强。于是又是免费招新,又是培训社员,而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做,两个新的副社长都是女生,而且还兼任学校的其他社团职务,能够分配到剧社的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那段时间,我简直是在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每天都要想大量的事情,也要做大量的事情,写剧本、指导新社员表演、选剧目、跑赞助、和其他剧社的朋友沟通,但我一直都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虽然我一直一个人在做,但从没有感觉到孤独,我知道很多人只是形式上离开了,但有事情的话他们一定会挺身而出的。剧社再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个贫血的躯壳,而是有着强大力量的实体,更何况还有北京的朋友一直在鼓舞着我,我满怀信心地去做,从不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从不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我想爱,大抵就是这样的吧,你不会去想以后,不会去想意义,更不会想自己的得与失,而只是快乐地进行着,无论碰着怎么样的风景都是可以笑着的。

我们演了经典先锋戏剧《天上人间》,虽然是别人的编剧,虽然模仿的痕迹非常严重,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学校的轰动,毫无疑问,这出犀利搞笑的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演出的第一场,剧场爆满,演完之后,同学们要求加演,于是在一个星期后加演一场,剧场依然爆满,并且还涌进了许多老师和职工。演出结束后,我默默对自己说,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三代人默默的努力、不计回报的付出终于成功了,我们终于熬过了漫长的黑夜,迎来了成功的黎明。趁热打铁,因为这是别人的剧本,不能体现剧社的原创实力,我们毅然决定趁这股人气,再做一个自己的戏剧专场,于是便有了《我们这一帮》新生戏剧专场,三个小戏几乎全部由新社员演出,其中有两个剧本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一直默默告诉自己要实现去北京的愿望,要实现和北京朋友的约定。这个新生专场又一次成功了,尤其是最后一个小戏《有雷无雨》受到观众的肯定和赞扬,都说写出了校园戏剧人心底里的话。《有雷无雨》其实相当于一场纪录性质的话剧,纪录了我们的一次失败,是由生活直接改编而来。记得刚把新社员招进来后,我们要排戏,当时选定的剧目是《雷雨》,我做导演,演员都确定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我自己的能力原因,这出戏竟然排不出来,演员也排得疲了,都不想再排了,于是只好改剧本,我便根据这八个演员的性格特点,以及一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写了这个《有雷无雨》,本认为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戏,但演完之后才惊喜地发现很多人都喜欢。那时候,我才明白,其实很多观众更想在剧场看到一些真实可靠的东西,而不是虚无飘渺的辞藻包装。那一年,剧社终于凭借这两次演出而在学校扬眉吐气了起来,我也终于依稀品尝到了成功的甜蜜,经过了近两年漫长的等待而终于得到了承认,这种喜悦非常的舒服,但它并不是让我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而只是一种平淡的知足,两年积下的对社员的愧疚终于在这时有了补偿,也对自己有了交代,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剧社强大。也就是在同一年的暑假,又是一年的暑假。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如约而至,《有雷无雨》被选上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才有点欣喜若狂的味道,很高兴,恨不得跳上楼顶再跳下来,一年了,积蓄了一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这一年吃的苦、在忍耐的道路上遭受的孤单,面对这个成功而言都显得微不足道。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了武汉,在38度的天气里,等演员、修改剧本。

8月13日的晚上,又是那个让我刻骨铭心的舞台,《有雷无雨》在轻轻的音乐声中开场,我说出了第一句台词:“我是一个失败的导演。”一个半小时后,当最后一句台词结束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和我们一起失声痛哭,同样热爱戏剧的观众们和我们一样感觉到了我们经历的艰难,或许他们也经历着同样的磨练,我们一同哭,一同纪念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艰难而又怎样的顽强,一个观众哭着对我们说:“我一定会把戏剧之路坚持下去。”

《有雷无雨》之后,我的大学也到了尾声,在最后一段时间里,我每日忙于找工作和考研,当累得难受仰望天空的时候,我就会回忆和剧社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些艰难以及后来的繁华,然后默默地告诉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怕的,艰难之后必定会有灿烂的开放,只要自己认准了自己的世界,就勇敢地去走,别在乎任何挫折。青春的意义,就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在自己眷恋的天空里留下曾经飞过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