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压力下激情释放-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关于我的生活与成长

“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脚底下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我们都很年轻,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资本去藐视一切所谓的苦难和挫折。我们需要压力去磨练自己,我们需要在压力下寻找自由呼吸的出口……

我曾在一期杂志上很偶然地翻到一篇文章——《在压力下美丽释放》,写的是一个患了肝癌的美丽女主持人在癌病期与癌症作斗争、充分绽放自己美丽与魅力的故事。这使我很自然地回想起自己这二十年不长不短的日子。我没有经历过像故事中的女主角那样生死攸关的遭遇,但也一直在不同的压力下寻找着自由呼吸的出口。因此,我便用那篇文章的标题来回忆这段并不轻松的求知岁月。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是个穷人的儿子,我的父母都是大山深处可爱的农民。我的学生时代,至少到现在为止,过的并不轻松。这不单单是由于交不起学费,付不了生活费,还因为很多诸如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和中国大多数的山村一样,我们生活的艰苦自然不必多言。像农忙插秧、步行上学、放牛砍柴……这些在同龄人看来或许只属于上一代人的生活却在我年少苦涩的日子里是那么的习以为常。很多的同学可能直到大学才离开了自己的父母,过起远离他们的集体生活,而我在只有仅仅九岁的时候,便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活。扪心自问,年少的日子是苦的,是那种纯苦,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苦并快乐的日子”。那个时候从那苦涩的日子和生活中我们无法寻觅到所谓的欢乐。我们的小学,没有音乐老师,没有美术老师,更没有科学老师,甚至连上课的地方也不能称其为“教室”,因为它只是一个土坯搭成的草棚,没有桌椅,只有石头和泥巴砌成的石凳和石桌……那样的环境当然无法与明亮的教室和高大的教学楼相比,但当你真的天天在那样的环境中学习的时候,所谓的艰苦变得习以为常了。人往往就是这样,不是吃不了苦,而是害怕吃苦。当环境不容许你选择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能够在所谓的艰苦的环境中继续他们的学习或者生活。

有人说儿时的回忆,是人生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除了苦涩,还是苦涩。

每次回家,越过家乡的每一条山冈,俯望我所深爱着的生我养我的村落,但却没有过多的惊喜,取而代之的只是无尽的悲哀。不是因为家乡的贫瘠与穷僻,而是对辛勤劳作的乡亲深深的同情与失望。家乡的人们是勤劳的、质朴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那同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耕种着他们的余生,让人热爱且同情。可是就是这亲爱的乡亲父老,很少能有人想及孩子的未来,很少能有人想及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地读书以便以后永远地走出这贫瘠的大山。在他们固守的意念里,孩子应该早早地出去打工、挣钱,然后回来盖房子、娶媳妇……然后再和他们一样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继续他们的余生。正基于乡亲如此的想法,我十分地崇拜也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他和许多的乡亲不同,他从来不要求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中未毕业就出去打工。在他的思想里,即使是砸锅卖铁,倾其所有也要让他的孩子好好地读书,以便日后能走出那穷僻的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很惭愧地告诉大家,我是在十六岁上高中才第一次到我们县城的,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城,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能在一个城市中读书已经是我最大的幸福了。当我开始读高中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无法负担我们兄妹三人繁重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了。我作为家里的老大,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为生活奔波的责任。

从高一暑假开始,我就开始在县城做家教,到现在为止,已经连续做了五年了。最累的时候,我曾经每天上过15个小时的课,最忙的时候,我也曾在一个下午顶着炙烤的太阳骑车跑过三个地方20余公里,当然这些都挺过去了。我时常觉得,当一个人被生活或者压力逼得没有退路的时候,他能够承受很多他本不能承受的东西,这或许便是我们科学意义上的潜能的爆发。还记得那个为了接住从四楼摔下的孩子,母亲在远离楼道100米的地方飞冲过来接住了女儿。这不仅仅说明了爱可以创造奇迹,也让我们明白有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有充分激发我们的潜能。当我们被环境逼迫得毫无退路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做到超乎想象的事情。

高中三年我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的费用都是我做家教、挣稿费、卖字画和卖对联赚来的。平心而论,虽然辛苦,但过得也充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学生时代,过得并不轻松,我想我自己一直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寻求充实与幸福的,或许它们来得比别人艰难,但于我而言,已经习惯并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我想,如果我一直都过着丰衣足食、毫无压力的生活,我或许不会连续十个寒冬在街头卖对联,也不会在自己十六岁稚嫩的肩膀上过早地压上为生活奔波的重担,当然更不会拥有这些年风雨兼程的岁月赋予我的自信、自强和自立了。

2002年的10月,高二下学期,鉴于我在书画、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为我争取到了一次保送华中科技大学的机会,但是我放弃了。我的父母因此大骂了我一顿,说我不知道天高地厚,能上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名校已经是十分不错了,而我却那样的无动于衷。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我的成绩在全年级来说只算中上等,是绝对上不了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学校的。但是在我看来,我之所以放弃,并不是我认为华中科技大学不好,也不是认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能考一所比华中科技大学还要好的学校,而是我觉得我的高中生活并不单单是为了进一所名校,更重要的,我希望自己能够体会到高考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一个人在最赋冲击力的高中阶段却不能走上高考的考场,这或许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而我天生就不是个怯懦的人,我所向往的,是最有挑战的生活。我想,我还年轻,年轻没有失败,我有足够的资本去承受所有的挑战和它带来的挫折,因为我年轻。这次我可以逃避高考轻松地获得一张名校的通知书,但是我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逃避所有的挑战和挫折而获取成功。有些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有些责任是我们必须背负的,有些挫折是我们年轻人必须承受的!

2003年的4月,离我参加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而当时“非典”病毒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我们那偏僻的山城因此也变得恐怖异常。当时我正患重感冒,每天都咳嗽、高烧,这下可急坏了我的班主任,因为到高三后我的成绩已经上升到全年级前五名,很有冲刺北大和清华两所顶级名校的可能,然而却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我是每天都吃药、吊针,但依然不见好转,搞得我们班主任和学校的其他比较关心我的老师们都惊慌失措。那个时候,华中科技大学在我们学校招特长生,我的一个老师又提到给我一个名额,希望我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认真考虑一下。平心而论,我明白我的老师是在为我的前途着想,但我依然固执地拒绝了她的好意。我想如果我惧怕困难与压力,早在半年前我就已经接受了学校的好意,既然做出了选择,要去高考的考场上去挑战我该挑战的,我是不会再走回头路了。或许我算不上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个执着的人,对自己向往的、爱着的所有一切的执着,比如书法、文学,还有我的生活。当我最终从高考的考场上拿到武大的通知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徒劳无功、白忙一场,还是进了一个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当的学校。但于我而言,它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毕竟我是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能行,证明了无论有多么困难,我都可能去战胜,只要我愿意主动地面对挑战……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生活有时候需要一些磨练,因为我们还很年轻,我们可以面对一切的挫折和挑战。我们并不惧怕苦难,而苦难往往会在无形中让我们变得成熟、变得坚强。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所惧怕的、影响我们一路前行、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并不是所谓的不可逾越的苦难,而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细微的挫折与失意,有位哲人这样说过:“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脚底下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没有困难是不可逾越的,在压力下、在苦难中,虽然我们艰辛,但我们依然可以战胜困难。然而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我们却被一些微不足道的“沙子”打败了!生活的强者往往不止能战胜“高山”,而且能够自始至终克服“沙子”的骚扰和纠缠。

经过十余年的风雨兼程,如今静静地把一路的痛苦一层层摩擦干净,现在回想起来,一路的日子,实在是快活得很。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喜欢的东西,虽然一路走来一直都很艰难。我想,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当我们还可以拍着胸膛自豪地说“我们年轻,我们输得起!”的时候,苦难于我们而言已经没有了它本身的意义,它只是我们的绊脚石,并不能挡住我们勇往直前的脚步,也改变不了我们追逐梦想的执着与坚定,而对于一个丢失了自己信念与追求的人来说,苦难便成了恐吓他们前进的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