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的日子-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我一直都认为,生活是由一个一个的选择组成的。

于是,也固执地认为,长大的标志就是自己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初三的时候,我偷偷地自作主张选择了一个不是重点的农村高中,可以寄宿在我姨妈家里,觉得这样可以减轻家里很多的负担。于是,进入高中之后,我一直很清醒自己该做什么。每天清晨,很早地起床,走在寂静清冷的上学路上,看着天空闪烁的星星,仿佛能伸手触摸到自己的未来。

每天不知疲倦地奔走着、学习着。

就那样坚持了三年……

单调、枯燥、繁重,一切都那么简单地走了过来。而那快乐,应该是来自对自己命运把握的一种快感吧。

虽然学校不是重点中学,但我的成绩还不错,我跟一个远方的好朋友约定在北京见面,后来的结果很糟糕,北京没去成,其他志愿也没填,我只好不甘心地换了个学校复读。

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玩笑。当初我自己放弃了这个学校,最后竟然又来到了这个学校。后来又到了高考,我想去北京的愿望更加强烈,可是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考虑到了家里的经济情况,我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学费比较低,学校也不错。快开学了,看着家人还忙碌着到处筹钱而为难的样子,我甚至不想去读大学了。后来,经过几天的挣扎与考虑,总算自己说服了自己。看着村里那些同龄人每天辛苦地干着苦力,我想“读小学只能赚小钱,读大学才能赚大钱”。虽然很俗气,但却是我上大学很真实的动力。

带着家里人的嘱托,带着要赚大钱的愿望,我进入了大学,开始了我在华师的故事。

……

我的身体在这里,

可心它躲在哪里,

每天幻想的自己,

总在另一个地方。

刚进大学的时候,一切都很新鲜。

华师的校园很漂亮,高高的梧桐,成片的树阴,而没有围墙的校园里行走着各式各样的人群。大家都讲着蹩脚的普通话,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大学之大,同时也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

对于这所大学,我没有投入太多的期望,因而也没有太多的失落。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强之。第一个学期我参加了很多的活动,班级的、院系的、学校的,自己还和同学用几天的时间创建了一个新社团。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忙得焦头烂额。那时心里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声音——要展现自己,我想,可能是高中的时候,听了太多的人把大学描述成天堂吧。而天堂,在我的眼里,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我毕竟是一个贫困学生。课余时间,我还得拼命地做家教来维持简单如水的生活。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就为贫困,在我几乎要高达80%,典型的贫民一个。

那时候,我们对面宿舍里住的是另外一个院系的大三的学长。每天看他们晚上聊天卧谈到深夜,或者在电脑前通宵玩游戏,在楼道里喝酒胡闹,我常勾画我的大学该怎么度过,这种追问往往没有答案。大学不是天堂,依然要为生活而发愁。身体在大学了,心却不知道在哪里了。那时的感触,很像许巍《在别处》里的描述:“我的身体在这里,可心它躲在哪里,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个地方。”

从高中的时候,我就喜欢自己看课本,然后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听课。但是在大学里,很多老师要不照本宣科地读教材,要不就满堂灌地让大家抄笔记,还有一招杀手锏——点名。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我还没习惯。那时的上课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一边忙碌着,一边困惑着。有空余的时间,我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很多东西时间长了就会上瘾,像抽烟喝酒一样,读书也不例外。为了读完一本书,我甚至会逃掉一些不喜欢的课程。当然,再让我选择的话,我不会这么任性地去荒废时间,毕竟,大一是一个新起点,是去了解自己专业的一个关键时期。

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在一种不断寻找的状态中渐渐结束,我在寻找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我对这样的大学生活并不满意。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失落。成绩排名是次要的,最难过的是自己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没有一点的成就感。

第二个学期开始,我们组建的社团逐渐瓦解,参加过的社团也在开了一次新老会员见面会之后销声匿迹。自己像是迷失在无边的森林里,到处都是路,不知道该走向何处。

那时候写的信很多,经常和原来的同学在一起感慨大学的生活,但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发现大家一样的迷惘与失落。收获也有,就是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明白这一切都很正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爱心社。人生也许真的就像一环一环扣着的链条,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了位置,那么整个人生都会随之改变。加入爱心社,这个选择改变了我的很多。

人生的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关键的也就那么几步,尤其是年轻时的几步。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读者》,记得当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无法形容你崇高的灵魂》,讲述了一个贫困高中学生难中济贫的故事,我读了之后很受感动,并且写了很多的感想。进入大学后,有次看到爱心社的暑期“爱心之旅”影展,突然记起了“那个崇高的灵魂”,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我的心里很激动,差点当场就报名,但同时心里也很矛盾。自己本身就是个贫民,哪有精力去帮助别人?那时我在外面做了两份家教,同时还在班级担任宣传委员,也参加了其他的社团,很担心自己时间、精力不够。每天从那张贴着爱心社招员海报前走过,我都会挣扎半天。去还是不去?最后,尊重自己心里头越来越强的声音,拉了个同学一起去报名。很幸运的是,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了爱心社通讯部的一个成员。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和一些贫困的高中学生通信,在思想上、精神上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每次写信的时候,回想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和快乐,跟那个学生一起分享,也一起分享他成长中的点滴。收到来信是最大的快乐,因为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了。

很小的时候常常这样想,等我长大了,有了钱,一定要让疼我的外公、外婆过上好点的生活,一定多帮助一些和自己一样面临困境的人。可是,在我还没有长大有钱的时候,他们就永远地离开了我。那时我才深刻地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等待的,想到了就要赶快去做。也许,在爱心社里,最大的体会就是那种付出之后的愉悦。我是一个贫困生,但我同样能帮助比自己还贫困的、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梦想生活着,哪怕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也是足够的幸福——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很真实地活着。

从小喜欢读《论语》,在古人的睿智中独自思考。有一天,偶然翻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先学习,再立足,再困惑,再明白通达。于是,我便以此对大学四年进行了规划,“大一志于学,大二而立,大三不惑,大四知天命”。

我终于找到了大学的感觉,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生活开始游刃有余地掌握,忙而不乱,从容不迫。

真正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算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