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小渔的青春残酷物语
曾涛
一
石康在他27岁的时候写出了《晃晃悠悠》,庄小渔在26岁出版了他的《像杂草一样疯长》。我把这两部书相提并论,原因是他们都以大学生活做底料,所以有可比性。只不过一样
的青春,庄小渔的却更为残酷;一样的故事,庄小渔的却更加精彩。说它更残酷更精彩,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和作者的才华,还因为整部书中残酷的解剖精神。他不仅把他的敌人解剖地体无完肤,也时时把刀伸向自己,解剖自己的暴躁、狂傲、叛逆、昏庸、无礼、放荡、堕落、纵欲、懒惰……
难怪有读者从中能读出《儒林外史》、《围城》和鲁迅的影子,并对其中关于驴和青蛙的诸多寓言赞不绝口。这倒不是说作者身为名牌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文学功底,而是他的揶揄嘲弄讽刺以及嬉笑怒骂的精神和那些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这也是这部小说与同类小说相比起来不同凡响之处。
其实,这部书稿早已在一个著名的文学原创网站上连载过,引起过不小的反响。我最先读的就是网络版,它那肆无忌惮的嘲讽、尖酸刻薄然而又饱含激情的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这个一向不屑于“网络文学”的狂徒也安分地把它一章一章读下来,为此整整花了四个小时也在所不惜。我不想把它抬得太高,它毕竟只是一部“青春”小说而已,有着这类小说的肤浅和流于皮相的毛病。但我倾向于把它看作是我们这群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必然生活经历的残酷物语。因为栖身于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叛逆、无礼、放荡、堕落。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真实而坦白地描绘了我们中的“这一个”的生存状态,并且通过他折射了整个群落的伤痛。
关于驴子和青蛙的寓言大概是书中最精彩的地方。小说中多次引用寓言,比如把本专业的学生比作驴,为此而炮制了一篇《黑山大学中文系养驴专业招生简章》;把老师比作青蛙而《听取蛙声一片》。他讽刺自吹自擂的老师:
狮子听见青蛙的呱呱叫声,应答似的也吼了起来,心想能发出这种声音的必定是什么庞然大物。狮子等了一会儿,只见从池塘里爬上来一个小不点儿,就走上前去一脚把他踩了个膝巴烂,口中喃喃自语:“这么个小玩意儿却发出那么大的声响!”
本则寓言适用于下述人等:是辈高谈阔论而言不及义。
寓言的巧妙运用使得书中很露骨的讽刺显得含蓄滑稽又意味深长,每每让人绝倒。也由于这些动物寓言,整个黑山大学看起来更像一座动物庄园,而在中文系那滩死水里,一条小鱼在里面吐起了泡泡,闹起了革命。
二
终于到达了乌城,一座灰蒙蒙的不见天日的城市,据说这里的污染世界排名前几位,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比其它地方的人短命。据调查,原因是死者的整个呼吸道漆黑一片,几乎变成了烟囱。
这就是庄小鱼将要生活五年的城市。可惜这个如同《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般的外省青年此时只是深刻生动地理解了这里之所以被命名为“乌城”的表面原因,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处其间也会患上致命的“呼吸道感染”。他还没有想着要彻底变坏,而他所要去的地方——黑山大学中文系,彻底断绝了他天真的一厢情愿的幻想。
这里是黑山帮派,是近亲繁殖的学术机构(教授们以前本科读书在这里,硕士在这里,教书还是在这里),尚未进门的毛头小子要懂得按资排辈、韬光养晦、尊老爱幼、察言观色、溜须拍马,要与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逢年过节应该乖乖进贡才行。这是黑山大学中文系不变的铁的游戏规则,谁违反了它,谁就要遭殃;谁就要激起“民粪”,被弄得臭不可闻、无人理睬。
他置身于这个环境就如同玻璃缸中的金鱼,努力睁大了眼球望着外面的世界游来游去,却到处碰壁。即使有着打架斗殴历史的庄小鱼,即使能提着刀从情敌手里夺爱的庄小鱼,在这样一滩死水里也只能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一条小鱼在林立的刀丛中又能有什么作为?他的气力微弱地只能在半夜往系里的牌子上撒泡尿泄愤——如此而已。
一个没有力量改变环境的人只有改变自己,于是他完全学会了韦小宝的那一套,就是:“当我满脸景仰的时候,其实可能是一肚皮鄙夷;当我痛哭流涕的时候,可能心中正在窃喜。有就是没有,没有才是有;答应就是拒绝,拒绝才是答应。我越来越觉得这样做十分有趣,于是开始和每个人玩这种两面三刀的游戏,并乐此不疲。”
他这时候真正成了小鱼儿。他是那种一脸坏笑,却做不出阴险缺德的事;满脸的不在乎,内心却又坚如铁石的野心家和好色之徒。因为野心勃勃,他不惜做枪手、打小工、送礼行贿;因为好色,他成了一个情圣(附带泌尿科的常客)。不过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基督徒——一个喜欢干点坏事然后真诚地忏悔的基督徒,所以他时常在做完坏事后又真诚的忏悔。即使这样,比起周围的驴和青蛙们,他仍然是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像古龙小说里的小鱼儿用瞒天过海之计解开了生世之谜一样,这部书中的小鱼儿也瞒天过海,最终逃出了魔窟,革命成功。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正值青春的人的浮躁、叛逆、温情、愤怒、血泪和控诉,以及他真诚的忏悔。事件虽然真真假假,人物即使虚虚实实,都没有什么关系。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你可以把整部书看作杜撰,亦可以看作实录,两个角度都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真实,一样残酷的青春。书中的坦诚有时候让作者也忍不住自己跳出来说:“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没有隐私的人。无论崇高还是卑贱,无论高尚还是卑污,我都展示给人看,如果有人要看的话。我想自己就是那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成败得失都在我身上了,各位请慢慢欣赏啊。各位可以从我这里学些经验教训,这也是我的荣耀和价值了。”
——庄小渔独特和可爱的地方正在这里。
作者:曾涛,陕西汉中人,现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生。文学社团领袖人物。
2、在青春的血腥中咧嘴一笑
华光生
在鱼龙混杂的某原创文学网站上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我顿时感到耳目一新,并且感到了极大的阅读快感。这部作品开始不停地刺激着我的感官,以至于我最后不得不拿起笔来涂抹些什么,以表达一下对这部作品的偏爱。我不得不感叹地说,类似这样的作品,实在是让我等得太久了。
这部小说充分描写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庄小鱼的生活状况,刻画了一个无所事事无恶不作浑浑噩噩无可奈何身心俱疲的大学生的形象。他充满希望,但又迷茫;崇尚积极人生态度,却又在无聊无趣中消磨度日;内心不乏纯真诚实,却又在恶劣现实中不得不两面三刀狡兔三窟。
他本是一个乡下的淳朴少年,却在书读得越来越多之后变得油滑和浮躁。他渴望成功,充满野心,但却不懂得社会中的游戏规则而四处碰壁,屡遭排挤和压迫。正是社会这个无情的染缸使这个青年变成了一个非常态的人,他开始用仇恨的眼光来看世界,他开始痛恨社会和他人,他开始变得放荡不羁,变得玩世不恭……
毫不讳言,这种小说非常符合我自己的口味。无论是从他爽利、麻辣、锋利得足以一刀致人死地的语言风格,还是那玩世不恭轻松有趣的叙事方式,都会让我着迷。
明明是一本关于残酷青春(或者伤痛青春)的小说,作者庄小渔却采取了幽默的写作方式,显然其中还是极富深刻含义和寓意的。
的确如人所说,幽默的人从日常生活的缠绕和烦恼中摆脱出来,以看客的姿态去观察人生和社会,因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谛。幽默不仅是使自己免于与世沉浮的消极手段,并且也是能使自己战胜现实的一种能够意志表现;一个人有了幽默这种武器,不仅能直视惨淡的人生和严酷的现实,并且还把它当作一种快乐的触媒剂。这种幽默使人们置生死于度外,在痛苦时也致黯然神伤。
而黑色幽默所塑造的“反英雄”的形象却可谓自成一格。它把苦恼隐藏在奇异的轻率之中,使道德痛苦发展成为滑稽和幽默,仿佛只有如此,痛苦才能淡化,愤怒才能得到宣泄。黑色幽默的小说写作者十分热衷于“反英雄”形象的塑造,用那些无能为力、荒唐可笑却又蔑视天地万物所谓有个性的“英雄”,来寄托他们的愤世嫉俗之情。
他们把疯狂的想象当作一种特殊的反抗物——文如其人,他们小说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委实是他们自身的投影和心灵的写照。
庄小鱼不正是这样的一种形象吗?他没有任何的光环,出身低贱,无任何可骄人的一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处境,找到出路,但又感到自己力量的弱小,不足以和命运相抗衡。他希望获得体面和尊严,却总在失落和无聊中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他谨小慎微,在接受保送不敢报考名牌大学研究生这方面又体现出他的小农意识的作祟。他的所谓反抗目前只是体现在了一些暴力行动上,比如《风中的刀声》,他希望凭借武力来夺取和保卫那点可怜的“爱情”。也许正是因为弱小,因为渺小、无力,才使他更加向往使用暴力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自己获取一些可怜的尊严。
庄小鱼,他既疯狂又清醒,既胆怯又无畏,既冷酷又多情,既卑琐又高尚,简直就濒临于“精神分裂”的边缘。因为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变成了一个怀疑狂。他成为一块被吞噬的鱼肉,被阉割了最纯真和淳朴的人性的张狂的悲剧性人物。
他的心在哭泣,却对世界发出了神经质的笑。
他总是在亵渎传统与权威的黑色幽默中,去表现自己力图反抗的愤懑与狂热。他在梦游,他在沉醉……
以庄小鱼为代表的一些反英雄的年轻的大学生形象,比起那些唯唯诺诺没有任何个性和主见,没有自己的大脑和思考的书呆子而言,更多了一些人文关怀和真实的童真之心。他需要什么就去追求什么,他想追求什么就追求什么,尽管他四处碰壁,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怨无悔在所不惜,反而会更加激起他心中的叛逆与反抗之情。为了挣脱恶劣的环境,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鱼死网破。
庄小鱼是个至诚至性之人,他宁愿做真小人也不愿去做伪君子。他就是在那大片的荒野中蓝天下疯长的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有勃勃生机的杂草。
作者:华光生,笔名,江苏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某高校讲师。
3、油嘴滑舌大氅披裹下的青春残酷物语
王宏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绚烂而又充满苦痛烙印的成长时段:稚嫩的生命在体内蓄积足了火山岩浆般沸腾的能量,日日夜夜喷吐着咝咝的热气,等候寻觅着咆哮爆发的时机。大自然的精华在生命窜升的那一瞬间绽放出令人惊叹的五彩奇观,而各人日后歧异纷乱的生命轨迹在那一刻凝聚定型。那是生命一次性、不可逆的过程,其后躯体会趋于僵硬,老化,
衰朽,激情会干枯,同样的景象,同样的歌声,同样的眼波再也激不起那份率真的狂喜,那份青涩味十足的绝望,然而,通过林林总总对青春的书写,他仍能或多或少地体味到当年那种特有的氤氲,召回那股迷人的气息。
作为一部青春小说,《像杂草一样疯长》围绕着主人公小鱼儿“五年”(四年加一年考研)大学生活为轴心展开。打开书页,许多人期待又会读到前些年《上海宝贝》、《北京娃娃》等作品借助于感性欲望的尽情渲泄而导致的感官亢奋,但这种期待落空了。
相反,它采用了冷嘲热讽的笔法,为此它最初在网上流传时便被贴上了“痞”、“委琐”、“贫嘴”等标签。乍看之下,这部作品不可谓不痞:从头至尾找不到几句正经话,全书的叙述基调一直被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油嘴滑舌”所左右,叙述者对自己的所闻所见,极尽讽刺嘲谑之能事。他运用的是一种不无粗犷的文体,它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将人们熟稔的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习语,古典诗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庄重威严的政治术语,乃至貌似正经的公文语体揉于一体,在某种程度上真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而易见,作者又不是为滑稽而滑稽,许多地方分明跌宕着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气。而对黑山大学校园中重重黑幕的描写,更是维纱维肖地将当代知识者委琐可鄙的嘴脸和盘端出,与《儒林外史》、《围城》等经典作品一脉相承。
至此,人们要问,这便是它的全部意蕴吗?
在全书结尾处,作者站出来夫子自道,说了一句,“我本善良”。他的本意是要在他自己和作品的主人公之间划出一条界线,提醒读者不要将他与书中的人物混为一谈。我们可以借用这句话,将它推衍到作品的主人公小鱼儿身上,和生活中的作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极为善良的人。你别只见到他的张狂狡黠,玩世不恭,但在这油嘴滑舌的大氅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颗诚真的心。
首先在男女关系上,尽管小鱼儿对身体器官和下半身津津乐道,并不忌讳一些难以启齿的生理疾患,但他并不是引领潮流的先锋派,不是喜新厌旧的花花公子,相反,在许多方面表现得很传统,与沈子柔转瞬即逝的初恋在许多年中一直暗暗支配着他的性爱心理。
其次,他尽管擅长用语言对周围的世界品头论足,但他并不是一个有多少心机的人,为此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在他考研究生的曲折经历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在直升研究生的名额被人掉包后,他不由得发出了“为什么青蛙也可以变成狼呢”的感慨。这句话貌似滑稽,实则沉痛,它是主人公遭遇了人生坎坷后的真切体验。随后考研的拚搏过程不仅是智力与体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搏斗。好在他最终化险为夷,如愿以偿。
在这个被欲望日追夜逐得痴騃癫狂的世界上,一个人要以一颗诚实的心面对自我和他人,该有多么困难。此时他需要有保护自己的盔甲,而这时油嘴滑舌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既使经历的一切苦痛不再那么惨烈,使生存不再变得那么难以承受,同时也使作者与自己的经历拉开了一段距离。在以阴毒狠辣的语言嘲讽周围的一切时,主人公对自己的青春之旅进行了反讽性的描述,尽管他内心还是那么真诚善良,但他需要用另外一副面具来应对这个诡谲多变的世界,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尽管他可能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匆匆过客”。
作者:王宏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文学博士。
4、拾起一地青春碎片
李治国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的“青春万岁”已经成了遥远的历史记忆,或许这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理念或者希望的消退,而且是一种生存姿态与生存方式的转移。就在这种转移中,我们突然发现当玫瑰色的青春梦想逐渐褪色之后,留下的只是近乎“残酷”的生存记忆,于是,当年轻人开始放弃宏大的理想追求之后,却迎来了青春的残破、琐碎以致堕落。不知道这算不
算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钱钟书语)
阅读《像杂草一样疯长》,我们感受到的是当下残酷的青春,唤起的却是对往昔追求梦幻的青春的记忆。小说的主角庄小鱼一边在大学里沉沦,一边回忆着往昔的情感,一边在堕落里沉醉,一边对纯洁的感情有所渴望,他既在酒杯中沉醉,又在烟雾中迷失,似乎他那从头到脚一身的病症也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病态的青春,病态的生活。于是,当庄小鱼的青春在像杂草一样疯长之时,生活的草原上却是一片荒芜。
就在这样的荒芜感中,我们能够轻易地唤起对上一代人的“青春”的历史记忆。与当下的青春相比,曾经的“青春”生活的确是充满“残酷”,而曾经的“青春”姿态却是那样的昂扬:杨沫的“青春”是反抗的,虽然白色恐怖充斥着青春的角角落落,处处是危机,美丽的生命随时可以中止在某一时刻,但是热情的“青春之歌”从来就没有停息;王蒙的“青春”是激情的,时时刻刻的精神亢奋是那一代青春的特征,即便他们的生活中只有萝卜白菜豆腐,身上的衣服也不是黑色就是灰色,但是这些都挡不住“青春万岁”的呐喊。而相对安逸的庄小鱼,在没有动荡,没有饥饿,充满色彩,充满希望的状态下,却在一遍又一遍地体验着“残酷”,用无聊来打发布满虱子的青春旗袍,这分明是一种倒置,或许,这种倒置并不仅仅是感受的倒置所能涵盖的。
于是,我们又注意到了庄小鱼的实际生存,庄小鱼不乏聪明,不乏活力,但是,他看到了鲁村的落后、琐细以致龌龊,同居生活中的锅碗瓢盆也奏不出多么和谐的乐曲,当枪手的经历让他成为不折不扣的骗子,考研的起起伏伏让他彻底忘记了做人的尊严,而师长们的所作所为,也足以让他打消对知识阶层的尊敬,这一路直下的“残酷”,让他完成了一次蜕变,从一个还有激情还有梦幻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充满世故充满狡诈的人物;也让我们于《红楼梦》对梦幻的消解、《儒林外史》对知识分子的奚落、《围城》对家庭的解构之外,感受到了对人生基本原则的挖苦。然而问题是,当我们对人生基本原则也产生怀疑,也在愿意坚持的那些原则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回答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小说也没有给我们答案。在小说最后,庄小鱼来到了他向往的上海滩。当他进入这个城市之际,他又像第一次进入高校的时候一样,埋葬了一段记忆,带来了一段经历,他的行囊其实并不轻松。或许来到之后,是又一次的“迷失”,或者又一次的“寻找”。我们可以说,人生对人生观开玩笑本身就是残酷的,但是生活本身并不残酷,残酷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但愿当我们对残酷的感觉习惯以后,别对生活变得麻木不仁,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知道来到上海滩后的庄小鱼会怎样,这让人想起了那个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许文强,其实不论结局如何,那样的一种打拼,正是庄小鱼们所需要的。假如你也是一个拥有青春或者曾经拥有青春的人,不妨听着刘德华的《上海滩》,品味一下《像杂草一样疯长》,在“疯长”之后,在一番风雨过后,让我们把苦难收入行囊,一起相会在上海滩。
作者:李治国,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为《经济日报》上海分站记者。
5、让崇高去死吧,因为生活不过是一段谎言
涸辙
许久不读小说了,因为恐惧。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生活是如此难以被信任之前,小说已经在用它犀利的文字嘲笑我们的天真了。语言或者叙述的力量是如此可怕,它们将现实生活不断地分析、解构,以至于生活甚至不能完整地保留一个细胞大小的真实情节。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问这些问题本身就很愚蠢。因为生活也许只是一段谎言,
我们可以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被他人欺骗或者自我欺骗。
《像杂草一样疯长》比起一部小说来,更像是一个咒语。没有过多修饰的简约文字组合出的却是一个遭受诅咒的世界。庄小鱼的生活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漩涡(谁的生活又不是这样呢?),受力必多(弗洛伊德用语,指性欲)支配的爱情是这些漩涡中最难挣脱的部分。子柔、小雪、慕容娅、刘影……这些女人们的出现和她们美丽迷人的身体让主人公纷乱的生活更加纷乱。庄小鱼爱的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他称小雪“我的爱人”,他称子柔“我心爱的人儿”,对慕容娅和刘影,他也有不同的亲密称呼。也许庄小鱼爱的根本就是他自己。
记得之前曾在哪本书中读过:男人的本性就是尽可能多的占有异性。当然这种判断基本上是基于人的生物性和男人延续自己的“种”的最原始需要。庄小鱼真实地演绎了男性的原始需要,他赞同萨特“我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性”的说法并且付诸实践。在性和爱没有区别的世界里,感情就像一块儿肮脏的抹布,早已被随手丢弃。
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一直存在着,庄小鱼不过是其中一条随波逐流的鱼儿罢了。但他绝不是唯一一条随波逐流的鱼儿,就像乌城和黑山大学也不只是两个名词那么简单,它们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隐喻。乌城是庄小鱼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说这里的污染世界排名前几位,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比其它地方的人短命。据调查,原因是死者的整个呼吸道漆黑一片,几乎变成了烟囱。”
污染严重只是表象,更深刻的含义是乌城里充斥着虚伪、欺骗、自私、渎职、性和谎言,这些远比污染更能腐蚀和毒害人群。黑山大学则是乌城里精神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人性的卑劣和丑陋掩盖了作为一个高等学府应有的崇高和光辉。在这样的地方,庄小鱼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是再所难免的。而且作为耳濡目染的结果,庄小鱼也渐渐领悟了黑山大学里的生存法则并学会了妥协。于是庄小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的呼吸道似乎也慢慢变成了烟囱。但乌城和黑山大学只是个别现象吗?在我们还不了解的其他城市和其他大学,崇高或许也为谎言所掩蔽。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像杂草一样疯长》令我想起许多年前倍受争议的贾平凹的《废都》。而《废都》的主人公也姓庄,庄之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内篇?齐物论》还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或许这就是这两个主人公名字的由来。但这并不是巧合。中国文人几千年以来想要企及却无法企及的庄子及其思想毫无疑问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梦。即使在充满谎言的生活中,即使真诚、爱情、友谊、忠贞等美好的东西在这样的生活中早已完全颠覆,做着庄子梦的中国文人们还是希望找到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庄小鱼也好,庄之蝶也好,他们争先恐后地要姓庄。或许这就是这部小说在层层的谎言中带给读者的希望吧。潘多拉的盒子虽然曾经被打开过,但人类并未就此灭亡,因为它被及时关上了,希望还在。
仿佛有些颠狂的庄小渔似乎写的太真实,甚至无法让人不相信这是完全真实的事情——日记、书信、确切的日期、细节描写……几乎可以让他陷入“自传”、“私人史”、“隐私写作”的漩涡。这不得不让人更加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
文中的庄小鱼甚至说:“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没有隐私的人。无论崇高还是卑贱,无论高尚还是卑污,我都展示给人看,如果有人要看的话。我想自己就是那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成败得失都在我身上了,各位请慢慢欣赏啊。各位可以从我这里学些经验教训,这也是我的荣耀和价值了。”
从不避讳什么,从不隐瞒什么。他的不虚伪不矫揉造作,的确如同他在书中所言,写作的动机是“看不惯有些青春文学的惺惺作态”。他认为他们太矫揉造作,或者躲避在虚构的幻境中故作高雅,或者激励模仿现实生活而却力所不逮……
真实是一切虚伪的敌人,所以也恐怕难免会有卫道者站出来吧。
最后,请允许我对作者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正视能力和一丝不苟地冷静抒写的胆量表示敬意——因为并非每一位写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
作者:涸辙,笔名,现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生,曾在众多文学刊物发表作品。
6、情欲、梦幻、呓语和颠狂
叶小开
在网上偶然看到这部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肯定是个狂狷之人。果然,我没有猜错,书一出来,在前面的勒口上就写着作者自己的介绍,其中有这么几句:
写作动机:看不惯某些青春文学的惺惺作态。
最想对青春文学说的话: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性格:好色不淫,爱财不贪。亦狂亦侠亦温文,能歌能哭迈俗流。喜交风流潇洒之豪爽男儿,亦慕才高貌美之温柔女郎。
给我感觉就是,这个人狂妄自大得可以,自恋得够可笑、坦白得惊人——好色和爱财都说了。无论喜欢喜欢,这家伙肯定不虚伪。
孔夫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其意思也就是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和狷介的人吧!激进者一意向前,狷介者也不肯做坏事。
此言不虚。
个人的意思是打算从“医学”角度来看一下《像杂草一样疯长》中这个颠狂的主人公庄小鱼,分析一下这个甚至有点病态的主人公形象。
一、庄小鱼的偏执。
有一种名为偏执狂的精神病,在其发病表现中,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想象的一面,这两者的综合正是庄小鱼的样子。他清醒认识到了自己与小雪的不可能,却又偏执地认为,没有什么是他所得不到的。
西方超现实主义者曾专门研究了狂病的种种表现,证明精神的可塑性,人们能够使自己的精神错乱,又不损害大脑机制的平衡而真的变成癫狂病人。他们认为这种这种实验是人向“最高级的自由”迈出的第一步,因为它可以使人挣脱良知的约束,模拟精神病的尝试被称为“精神操”,还可以松弛精神控制力,使意识处于蒙昧或癫狂状态,让潜意识自动地流露出来。
而《像杂草一样疯长》也极其具有颠狂和荒诞的意味,比如《养驴专业招生简章以及致老鼠》、《快感之快》中对于迫害他的主要人物之一的老佟的“意识犯罪”等等,就颇具有荒诞意味,但荒诞之中见严肃,寓真实于荒诞之中:
深夜呓语
老鼠咬碎了谁的梦
而窗外路灯
站成孤独
孤独的夜我也是一只老鼠呀
黑色的寂寞让我如此的美丽
凌晨两点
拖鞋在幽暗的楼道里叫喊
裤衩高悬
格外耀眼
老鼠磨牙的声音再度响起
地底传来谁无声的哭泣
黑夜、梦幻、呓语、孤独、拖鞋、裤衩、老鼠、哭泣……这些意象在寥寥数语中叠加起来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如此地凌乱,凌乱如一个颠狂者头脑中的思绪和想法。意识流动在狂者的头脑中,并跳跃着,越过一道道障碍。
正如米歇尔福科所说:“疯癫在各个方面都使人们迷恋。它所产生的怪异图像不是那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表面现象。那种从最奇特的谵忘状态所产生的东西,就像是一个秘密、一个无法接近的真理,早已隐藏在地表下面。”(《疯癫与文明》19页,三联书店,1999年)
二、躁狂。
躁狂症是一种导致突然发作的精神紧张状态,总是表现出放肆和躁怒,思想不连贯,产生出激烈的举止和滔滔不绝的言谈。躁狂症者通常都伴有体液的耗尽,整个机体的干燥热,其耐寒能力进一步证实了,当血液沸腾,肝火太盛、体液紊乱、致使全身躁动不安时,他们可以在寒冬无需取暖,甚至可以被寒冷治愈。
正是这种颠狂的兽性,可以使人不畏惧寒冷,而文中小鱼“走出饭馆,走在这个城市的大街上,天气已经相当寒冷了,但有一种焦躁的火焰一直在我身心里燃烧着,使我对于寒冷不必再做任何抵抗。”正说明了他早已处于狂热或者说是躁狂之中了。
疯癫的野性危害是与激情的危害、激情的一系列致命后果相联系的。其中当然包括歇斯底里的发作和疯狂的想象、幻想:
我一脚踹开虚掩的门,挥手一刀砍掉一块门框,指着驴长脸说:“你,小子,出来!”然后我在大楼外面等他。好一阵子他才磨磨蹭蹭地出来。
并且“我”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自己拿刀——日本鬼子挥舞军刀——庖丁解牛——血溅五步——匹夫之怒与士之怒。
而在毕业后暑假里碰到迫害自己的元凶之一的老佟的时候,他也曾幻想自己如同侠客或者梁山好汉一般,可以快意恩仇,为自己报仇雪恨。而且他还“正在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在我所写作的《异端思想录》中,我的哲学核心就是:无善无恶无道无德,疯癫就是天才,自杀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准备身体力行。”
三、过度的性欲梦幻:
出于想干点什么坏事的念头,“我”去找了校花沈子柔,希望能发生点什么关系。后来还与珮珮发生“一夜情”,与叶清惠厮守一晚。对于小雪则充分表达了情欲之热烈:
我对她(小雪)的身体充满热切的渴望,就像蒲松龄先生笔下那只紧追屠夫篮筐里剩下的那块肉的饿狼一样。
我认为,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就必须进入那个人的身体,两个人达到这种水乳交融天人合一亲密无间的境界才有资格称得上叫“爱”或者“喜欢”。
对慕容娅则是:“我想和她做爱。我想赶快去上海。我想赶快去找她。”而且他还为自己的纵欲而自豪:
让女人爽快地惊声尖叫吧!我们是做爱的特殊爱好者。我们乐此不疲。
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纵欲了。我奇怪自己的身体怎么还没有垮掉?
非自然的习弊、城市中的蜗居生活,读小说,看电影,渴求知识和爱情,过强的性欲要求,或其它既伤害身体又为道德所不容的犯罪习性(“我自慰,所以我快乐”已经挑战了道德的界限)……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神经烦躁的庄小鱼,是无辜的吗?或者说这正是对他的一种更为深刻的罪孽的正当的惩罚?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状态!这是对一切柔弱灵魂的折磨!
四、身体病态: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健康,从上到下来看看:近视1000度,鼻炎,咽喉炎,肺炎,胃炎,肠炎,胆囊炎,现在又加上前列腺炎,最下边还有脚气,我真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感想。”
“我”被诊断为青壮年前列腺炎,后来通过药物刺激,才可以重振雄风。这一切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了,生理上的病态是如何引导起了心理、精神上的病态,而反之亦然。
个人认为,这部作品就像一个狂人一直在做着一个黑色的梦,在而且一直诉说着神秘的梦话或呓语,而我们都在外围,似乎清醒着,而谁又知道呢,说不定我们才是真正的梦者。因为,帕斯卡尔说:
“我们自以为苏醒着的这一半生活,谁又知道是不是一种稍稍有别于梦的梦呢?”
作者:叶小开,江西人,现为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
7、刻下来的残酷青春
沈之浪
请原谅我的无知和孤陋寡闻,我还真的不太清楚什么“残酷青春”或者什么“伤痛青春”说法的来龙去脉,而且我也不想去了解。
但我却知,正如《像杂草一样疯长》中主人公庄小鱼一样,他们这些正处于成长期的少
年和青年,根本就不想崇拜雕像,根本就不把传统的英雄形象看在眼里,他们要有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形象。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并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的核心,不是从那些直接引起美感的事物中寻找美的享受,而是从丑恶的表现中寻找审美的满足。
他们开始反对传统的英雄主义,尽量把现代人的日常行为写成荒谬可笑和血腥的,把那些荒谬可笑的人,甚至流氓、无赖、小偷、骗子、妓女、吸毒者作为主要的创作对象;他们热衷于抽烟、酗酒、吸毒、乱搞性关系等,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支配下,越来越多的“反英雄”形象出现了。正如象征主义诗人庞德所说:
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形象,
来表现它加速变化的怪象,
需要的是适合于现代的舞台,
而不是雅典式的优美模样。
主人公庄小鱼主要特征就是:他没有崇高的英雄品格,没有壮烈的英雄行为,没有惊心动魄的悲剧结局;在他头脑里,充斥着怪诞的念头,荒唐的打算,可笑的图谋;他在许多场合里总是自私的,甚至是堕落的,然而,又能毫不夸张地表露出罕见的坦白与真诚;他在丑恶的社会现实中东奔西突,表现了执拗的、热烈的“反社会”的精神,然而,得到的总是现实生活的嘲讽,被人们视为滑稽可笑的“英雄”。
他叛逆。他自鸣清高,看不惯那些无聊的同代人,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孤独、叛逆和冷酷。他还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在学校这个仿佛清静的象牙塔里都难以立足,难以生存,都会遭到打击和不公正的待遇。
他堕落,爱享乐。他似乎已丧失了雄心大志,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他在无聊与茫然中追求着“爱”、“情”、“幸福”、“未来”,却又感觉到这些美好词语距离他是如此地遥远,它们是如此地朦胧和模糊。因此,他们倍感痛苦与无奈。但或许正是这种虚无的追逐过程,这种肉欲和欢乐,才是更好的麻醉药物,才能更好地让他暂时遗忘所有的伤痛,继续成长。
以庄小鱼为代表的一批处于时代末的满怀伤痛的年轻人,其出路和最终成熟的情况或许就是如此:从抱有个人理想走向幻灭,由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变成失败者,又从不满而进行个人反抗的道路到逃避现实或者虚浮圆滑甚至妥协退让,或许是他们一代人的命运。他的亲身经历使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失去了热忱,把一些旧的传统和观念视为粪土,并把现实一切都看作欺骗、虚伪和谎言,可是他在年龄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和软弱无力,又使得他感到一事无成——这也正是他们的悲哀和无奈。
另外,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作者的狠辣。因为狠辣,而使得原本伤痛和残酷的青春更加残酷。
也许庄小渔真的破碎了很多年轻人心目中关于的大学的梦想和向往。也许庄小渔让很多人对大学生活感到了失望甚至绝望。因为就《像杂草一样疯长》这部作品来说,他写的实在是太尖酸、太刻薄、太毒辣、太阴损了。比如:
“老四叫武仕进,本地郊区人,是个矮而壮的家伙,花白头发,身高1.55米弱,人送外号“武松他哥”或者直呼“大郎”也可。这厮肤色极其黑暗,体毛极其茂盛,精力极其旺盛,又擅长死记硬背,吹捧各位老师,是以成绩优秀,独占龟头。
这厮的口号是:“好男一身毛,好女一身膘。”因为自己已经是“好男”了,所以每日价就把一双色迷迷的充满血丝的牛眼狠劲往膘肥体壮的女生那儿瞟,几乎要达到目眦俱裂的程度,以充分表达他对女性的热切向往与爱慕之情。”
他没有对任何所写到的人手下留情,包括那个文中的“我”:
“我是老五。我这个人,一言以蔽之,是个尖酸刻薄、锋芒毕露,说话不留情面、一针见血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野心勃勃而出身低微的愚蠢的好色之徒。”
“另一个说,这年月,不和导师联系肯定就没戏。于是我死心了,断绝了找人的念头,就像一个老年妇女永远断绝了她的月经一样,十分感伤。”
他在调侃,他在讽刺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他对现存的一切都开始产生了怀疑;他破灭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如肥皂泡般绮丽的梦幻。从这点来说,作者尤其残酷,作品尤其残酷。
而且我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可以把那些象牙塔中的知识分子讽刺得如此入骨三分的作品。如果有的话,那么鄙人实在孤陋寡闻,可能只看到过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等寥寥几部而已,此外前两年张者描写研究生生活的《桃李》一书,在下也翻了一下,或可充数。
如同主人公庄小鱼一样,我向来也都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国人的。我也一向认为,知识分子才是最容易虚伪和装腔作势的人群。他们软弱、无能但又狡诈、油滑,更多的时候还要拉大旗做虎皮,挂羊头卖狗肉,假惺惺地装正经。文中描写的黑山大学中文系的主任老佟以及他领导下的那群浑浑噩噩营蝇苟狗无事生非空虚无聊的教师,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他们身上的缺点和弱点:
这些老师总是为吃饭创造机会,比如加了几小时的班或者评上中、高级职称的人要请全系教师吃饭(这叫“庆功宴”)等等。需要声明的是:黑山大学中文系评职称当然不是看学术成果,而是看他是否有足够的钱财,看她的容貌以及是否和领导的关系足够亲密。
酒场上,……胡大海强迫一个新来的年轻女教师喝交杯酒,其余的老师在一旁推波助澜,场面很是壮观宏大。最后的结果却有点凄凄惨惨戚戚,虽然那女教头喝了酒,却流下了泪水,如雨打梨花,弱不禁风,这不但丝毫没有妨碍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快乐反而更添情趣。
胡大海有次拿着在一小报上200多字的豆腐块在办公室激动地对众人说:“看,发了,发了,我的文章发了。”其心情不亚于范进中举,就差他老丈人来扇他一巴掌了。
作者的这种犀利、狠毒的语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刀置人于死地,还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鲁迅先生的风格,想到他的不放过、不饶恕。宁肯偏激、激烈,却不愿做乡愿,也不做那种悠悠然摆出中庸的样子,貌似折中、公允的动物。这也是他——作者庄小渔的写作态度。
庄小渔用他手中的那把雕刻刀,划开青春之脸上的假面,展示了那些伤痛和疮疤;并剔骨剜心,把那些可笑可恶可悲可叹之人一一解剖了给人看。
来啊,看哪,这刻下来的残酷青春!
作者:沈之浪,笔名,浙江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毕业,现为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