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赤壁之战周瑜与黄盖搞过苦肉计吗-颠覆历史(选载)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叙及赤壁大战时,曾写到东吴的大将黄盖用“苦肉计”诈降,骗得曹操的信任一事。由于这位罗先生文笔确是过人,所以,使大部分读者都信以为真,一来二去,竟留下来一个相关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真是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那些在说话或写文章中屡屡提及“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人,可能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步入了一个误区——

坊间流行的一些“三十六计”古今谈的书籍中,在叙及“苦肉计”这条计谋时,常常引《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打黄盖”做例子,给一些不明白历史真相的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在赤壁之战时,东吴的这一帅一将真的玩过这种小孩把戏呢。

假作真时真不假

《三十六计》“苦肉计”一案的原文是:“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据小说家者流称,周瑜“打”黄盖发生在赤壁之战时,因此,在识别真假历史时我们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赤壁之战。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是役也,曹操率军二十万,号称一百万,挥师南下,连破刘琮,夺取荆州,败刘备,声言欲与孙权“会猎于东吴”。值此危急存亡关头,孙权起用周瑜挂帅出征。但倾东吴全国兵,联合荆州新败的刘备在内,所得不过五万余人,与曹军相比,仍是寡众悬殊。

可周瑜最后却打败了曹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念奴娇》一词中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以文学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周瑜周公瑾“谈笑间”,使敌方的战船“灰飞烟灭”。但没有交待周公瑾是怎样才使敌舰灰飞烟灰的。

唐朝人杜牧在《赤壁》怀古诗中倒是做了一点交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但也只是提了“东风”与便——给予的方便,没有言及是谁帮助周瑜完成火烧曹军舰船任务的。

罗贯中老先生很热情,他在《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夺天地之造化,于南屏山筑七星坛借得一场东风,使得周瑜得以实现火烧曹军的宏伟计划。

这种说法也不过是“小说家者言”。

没办法,我们还得求助于历史。

《三国志•吴•周瑜鲁肃吕蒙传》载:“(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郑。”

这段为严谨的史学家们所认可的历史告诉我们,帮助周瑜完成火烧曹军舰船任务的人是黄盖。

由于黄盖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诈降计,所以,喜欢想像的小说家以为除了诈降计以外,还应该有配套的“苦肉计”。

实则不然。

两封书信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中引录了一封所谓黄盖写给曹操的诈降书信:

盖受孙氏厚恩,本不当怀二心。然以今日事势论之:用江东六郡之卒,当中国百万之师,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吴将吏,无有智愚,皆知其不可。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敌石;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伏闻丞相诚心待物,虚怀纳士,盖愿率众归降,以图建功雪耻,粮草军仗,随船献纳。泣血拜白,万勿见疑。

在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志》中我们发现了另外一封信,这封信也是黄盖写给曹操的诈降信。信云:

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能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两封信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三国演义》中的那封信却多了“兼之擅作威福,无罪受刑,有功不赏。盖系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这样几句话,又因为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鲁肃曾以同情者的身份为黄盖讲过情,劝周瑜不要打黄盖,所以小说中引录的黄盖诈降信中只骂周瑜。

两封信比较起来,罗贯中笔下的那封确实生动、感人,但却只是小说家者言。

对待历史事件的真伪,我们应该相信的只能是历史典籍,如《三国志》,而不应盲从历史演义小说,这是常识。

记得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他(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初学人体构造图时,曾觉得某处人体部位构造不是很美,因而按照自己的审美眼光对其做了“修正”。藤野先生以科学的态度对鲁迅的“艺术作品”进行了修改,使人体解剖图恢复了本来面貌。事后藤野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的周树人,科学是科学,艺术是艺术,决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大意如此)。

藤野先生的话虽然是对当年的鲁迅说的,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我们更愿意相信罗贯中的那封信,因为它读起来的确有声有色,有理有据,煞是感人。但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只应相信《三国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号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一部详尽赅明的史书,该书在提及赤壁之战时周瑜、黄盖的表现时是这样写的: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也只能看到黄盖“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而已,并没有发现黄盖使用过什么“苦肉计”。

《三国演义》被后世称为“计谋小说”,但这些计谋却真真假假,虚实难测。

由“周瑜打黄盖”这个苦肉计的虚而不实,我们不由得想到周瑜与蒋干——就是“群英会”中的那个蒋干——玩的“反间计”。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想必不会忘记书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一章的精彩描写。

那一章说的是赤壁之战前,曹军与吴军对峙于三江口。曹操见不能轻易战胜对方,就命与周瑜有同窗之谊的蒋干前去游说,劝周投诚。蒋干果然“不虚此行”,很快就在周瑜的中军大帐内“探听”出曹操的水军统领蔡氏兄弟是奸细,立刻也顾不得与老同学辞行,觉也不睡了,饭也不吃了,偷了一条小船,渡江飞报曹操。曹操盛怒之下,果然不辨真伪,杀了二蔡。周瑜不费吹灰之力,就为东吴除去了两个心腹之患。

看了这章的人倘若真的以为周瑜用反间计“玩”过蒋干,那你就又错了。因为周瑜虽然曾经接待过蒋干,并与他一起喝过酒,叙过旧,但却并没有对老同学用过什么反间计。

有意思的是罗贯中玩的这个“纸上谈兵”的游戏竟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当成了圣典。公元1629年,努尔哈赤率后金(清)军绕道自古北口一段越过长城,进围北京,时任大明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的袁崇焕星夜驰援,屡败后金之军。努尔哈赤从被他视为兵书经典的《三国演义》中学来周瑜骗蒋干所用的“反间计”,故意命人将被他俘获的两个明室太监放回,在放两个太监走之前,安排了一段“对话”,大意是说明朝的大将军袁崇焕已经决定归顺后金,努尔哈赤准备打下明朝天下后,封袁崇焕为王。那两个太监于庆幸自己大难不死的同时,又意外地侦知这个“秘密”,不由得喜出望外,即刻回去向崇祯皇帝告密。崇祯皇帝一听,火冒三丈,立刻命人将袁崇焕逮捕,用最残酷的磔刑将他处死。

努尔哈赤听知这个消息,简直是乐不可支。

看来,《三国演义》中周瑜对蒋干使用的反间计虽然不是真有其事,但努尔哈赤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同理,赤壁之战时,周瑜和黄盖虽然未曾导演过“苦肉计”,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句歇后语却被不少歇后语辞典收录进去。

该怎样看待这种“于史无证现实有”的问题?

笔者的看法是:首先应该承认“三十六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次,应该承认“苦肉计”和“反间计”等计谋如运用得当,确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最后还应该让每一个研读历史小说的人明白,不论历史小说写得多么引人入胜,栩栩如生,但它也只是小说,而非历史。

顺便说一句,对于类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种歇后语,我们应该尽量不用,倘若不得已而收入辞典中时,应向读者交待清楚,周瑜与黄盖只有诈降之举,未有“苦肉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