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出走(王蓓)-私密独白

我们是贴着标签长大的一代,必须成材,否则就是有负于社会、家长、老师的另类。

上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过去的老邻居偶然在街头相遇,握手问候之间他说自己的独生女欣欣已经离开家将近两年了。我关切地询问欣欣为什么离开?那位老兄红着眼睛,神情凄凉地说:“真是儿大不由娘,搞不懂现在的孩子都在想什么,听说有的孩子离开家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无影无踪了,一把屎一把尿,省吃俭用地拉扯大了容易吗?她倒是给家里留了一个寻呼机号码。”几天以后,我和欣欣在三联书店二楼见面了,她已经出落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言谈话语之间显得比较成熟和稳健,对问题的思索也大大超出我的预料。

实话实说,我的遭遇不是个人的,而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的经历。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家长和社会过度关注,几乎所有的关注无一例外地希望我们出类拔萃,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关注密度太大了,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我们是贴着标签长大的,必须成材,否则就是有负于社会、家长、教师的另类。

如今,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突出,家里的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不管。但实际上那种无休止的关怀备至却让人受不了。有时候,我很想帮助爸爸和妈妈做些家务事,但他们阻挠,苹果都削好皮放在盘子里。我也想到过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自己一点独立生活经验和能力都没有,如果以后找到的男朋友也任何家务事都不会就完了?一对什么都不能做只会吃的货色碰到一起非乱不可(笑)。那年,我都16岁了,觉得再让妈妈帮忙洗自己的内裤什么的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可她还是把我换下的袜子什么的拿去洗。我坚持自己来,妈妈却把我推到写字台前说:“你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好可以挣钱,雇个保姆洗洗唰唰。”

这几年来,家长、老师动不动就说谁再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刷厕所。我却觉得这类话特别刺激人,非常伤害我们学生的感情。即便扫大街、刷厕所又怎么了?如果这世界人人都成为牛顿,成为巴赫,成为盖茨还不乱作一团?大街还不变成垃圾站,厕所还不遍地污秽……

可以说,冲突就是在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注和诲人不倦的教诲中产生的。爸爸和妈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成了光宗耀祖、振兴家庭的“头号种子选手”,而且,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稍不如意,拳脚相加。我的成绩单是家庭生活的晴雨表,好成绩自然喜气洋洋,恩宠有加;成绩不好肯定阴云笼罩,又打又罚。有时候我和爸妈之间的冲撞很激烈,而且,随着冲突一点点升级,裂痕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我记得初二那年期末数学考得不太好,我爸看完成绩单也没说话,扔过来一块搓板。他发火从不说话,而是抄起东西就打,可能知道我是个女孩,专打我的后背,什么晾衣架、苍蝇拍,赶上什么是什么。我跪在那里心里头非常委屈。过了一会儿,妈妈过来说:“快给你爸认个错。”我一声不吭。妈妈又说:“怎么劝就不听呢?瞎犟什么劲!有本事把学习成绩弄好了,你看人家西屋张家老二考上北大多光荣。”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那么一股火,声嘶力竭地喊道:“北大出来的也有废物。女研究生还让人口贩子给拐卖了。他考上北大跟我有什么关系?”妈妈也嚷:“你这孩子就是不要强!不争气,不学好!”我大声分辩着:“说我没学好,那我也没去杀人放火,没去拦路抢劫,没当三陪小姐!”

那时候,爸爸忽然抄起鸡毛掸子把狠狠抽了我一下,疼得我一下子晕了过去。我醒来之后已是深夜,趴在床上,觉得仇恨像火苗一般从火辣辣的后背一点一点燃遍我的全身,烧透我的心,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好好上学,我就是要让他们后悔。

一方面是无微不至的溺爱,另一方面是残忍的唠叨训斥责骂体罚甚至使用暴力。原本应该和谐的家长和子女关系在教育与被教育中变成了相互对抗的双方,孩子成为被家长监督的学习奴隶。在大多数家长眼中,现在的各方面条件异常优越,孩子理所当然要好好读书,可偏偏有那么一些孩子不好好学习,今人伤心绝望。对家长来说,如果管教成为孩子背叛的基础,辛苦在子女眼中一钱不值,那么,对他们肯定是一种打击。事实上很多独生子女的背叛和家长的祈望发生冲突让家长受到雪上加霜般的打击。然而,孩子们同样觉得委屈,他们也有着完全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因为,没有谁肯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家长不要抱怨什么一不留神就出岔子,什么孩子的变化是自己始料不及等等,还是要想一想自己是否过于严酷,究竟给了孩子多少真正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妈妈总是对我说:“我们容易吗?”是的,他们是不容易,上学的时候上山下乡;回城后工作也不好找;住房也不宽敞;人到中年又赶上企业减员增效;种种的不如意都让他们那一代人遇到了。但妈妈的言外之意我能听出来。他们现在的不容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我。他们付出了,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回报,如果从我这里得不到回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那种失落很有可能转换成为一种怨恨,反过来又加在我的头上。如果我的成绩斐然,他们会觉得付出物有所值,而成绩下降就会觉得亏本和委屈。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倒不是不愿意学,而是觉得有的内容没意思没用。比方说历史课上讲“太平天国”,我认为知道洪秀全、石达开等人,知道“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以及失败原因和其对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相关影响就完全可以了,但为了考试要死背很多。当然我能背下来,但总觉得背那些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始终有一种压抑感紧紧伴随。然而,在父母亲的眼中我都快到天堂了。妈妈总说:“你们这些孩子要是不好好念书真对不起大人,生在福中不知福。真不理解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我们小时候吃什么?喝什么?一个星期有5分钱零花就算不错。你们,甭说5分钱,就是50块钱在你们眼里也不算什么!”我不明白妈妈唠叨这些有什么实际意义?可能是在提醒我要好好学习,要感恩戴德,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然而,我不但不想感恩戴德,相反却认为他们那样做毫无意义。他们心里有气,我这里还有一肚子气呢!凭什么当初回城后不去做买卖,偏要往单位里边钻,哪怕是区属的集体所有制小破工厂。现在看着过去的知青伙伴发财,自己着急上火,长吁短叹、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抱怨运气不好,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可有的人80岁还学外语呢!他们净教育我要积极进取,要好好读书,要出人头地,自己却在一边懈怠。

我考上重点中学以后,爸爸为了奖励,给我买了辆新自行车。我喜滋滋地骑着去找同学,可出来时却发现放在楼下的新自行车没了,急得我站在那里哭了好半天,直到天快黑才敢回家。本来,车丢了就让我心痛,只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可妈妈却劈头盖脸训斥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甭说几百块钱了,就是丢了一根普通的铅笔也难受好半天。你爸爸那辆车骑了小20年也舍不得换辆新的。你倒好,头天买的第二天就丢了。嗨!你们这些孩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自知理亏,没敢吱声,但心里却极不服气,因为我也不想丢呀!我在很多时候觉得无法和爸爸妈妈沟通,如果我解释自己也不愿意丢车,妈妈肯定说:“不愿意还丢呢!要是愿意可能连锁都不锁了。”我摸透了他们的心思,知道无法交流。

欣欣觉得自己离家出走是在父母逼迫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同时也是回避可能发生的剧烈冲突,一间屋子半间炕,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欣的离家出走是在逃避碰撞。说到底,这里面存在着父母亲对子女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在孩子面前,家长摆出“为人长者”,学校老师则摆出“为人师者”,推行强制、训斥、命令和无条件服从。其实,孩子内心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认为凭什么呀!他们在无法承受的情况下肯定要反抗……

我倒不是为自己开脱,我在挨过打之后逆反心理特别严重,爸爸和妈妈越让我怎么样我偏偏不怎么样。我似乎还在反抗中体会到了一种乐趣。我不想继续上学了,是故意放弃的,觉得没意思,开始厌倦书本,后来就成了一种厌恶。上初三的那年,发生了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我的同桌。他是我们班长,家庭生活优越无比。他的学习成绩在我们年级名列前茅,每次全年级成绩大排行没掉过前3名。但他却不明不白地得了癌症,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一个考生差了3分没考上第一志愿就自杀了。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我们能够走的路却为什么变得那么窄呢?中考时我惟一的想法是参加工作,所以背着父母报了中专。换句话说,我不想活受罪,可不可以继续学习下去?完全可以,而且可以学好,但太受罪,我怕自己哪天万一受不了会出什么事,那样对父母的打击就太大了。所以,我知难而退了。(谁能否认欣欣的自嘲里面没有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当时,我怕爸爸妈妈受不了独生女不求上进的事实,躲到了大姨家的空闲房子里。那会儿,我体验到了自己生活的快乐。没有人逼迫自己干什么,更没有人指责训斥自己。后来,一工作,我索性就搬了出来。

我觉得自己上中专并不是向什么投降,而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态度。我认为这样挺好。既然家长觉得脸上无光,那好,我也不给你们脸上抹黑,索性一走了之,眼不见心不乐,为什么?因为我不羡慕谁有钱谁有车谁有房。

事后,我告诉欣欣的父亲,欣欣很好很开心。然而,作为一名中学生的家长,我的内心并不平静。坦白地说,欣欣的话让我感到震惊,因为,她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并没有停留在对父母亲的抱怨上,在离家的日子中对生活有了新的领悟,偏激的表面现象下面有着比较清醒的理性思考。她在思考如何以平常心看待现实生活。但是,学生的职业就是学习,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明学生是否敬业,尽管高考显得残酷,却是体现“优胜劣汰”这一普遍规律的途径,也是现时代中国一种最具平等意义的竞争机制。所以,不管高考带来多少痛苦,依然是让孩子体验竞争的重要一课。或许,问题出在过分强调高考可以带来成功,而淡化了生活本身的多样性。的确,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究竟是平安、稳定,没病没灾地走过一生,还是辛苦拼命奋斗不息更有意义?如果脱离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被欲望折磨得寝食不安,即便获得成功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