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寸草三春-黑角落

黑角落--(九)寸草三春

(九)寸草三春

父亲要过七十大寿了,李易之和杜迎商量怎么为老人家祝寿。

杜迎说老人的生日在腊月,正赶上美国的圣诞节期间,干脆一家三口回国去祝寿,也好和全家人团聚。

李易之却不大赞成这个主意。旅美华人中有全家聚齐了不好的说法,李易之自己从不信邪,可对老人的事就慎重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没想到你还那么迷信。”听了丈夫的顾虑,杜迎说了他一句。

“这不是最主要的。我是想,现在咱们手头宽裕点了,两位老人从未迈出国门一步,趁他们现在身子骨还硬朗,不如接他们来美国住一段。咱们和父母在美国团聚,就算送给老人的寿礼。”

“好耶!”

在一边听了半天的津津突然欢呼起来,她觉得爸爸的主意太好了。她很想爷爷奶奶,可是圣诞节学校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她也想参加。如果把爷爷奶奶接来,那就两不耽误了。

杜迎看到女儿百分之百站在她爸爸一边,知道她心里的小主意。自己想想,也觉得这主意不错,便欣然同意了。

12月中旬,两位老人飞抵纽约。李易之一家全都请了假,到机场去迎接。承之也带着妻子辛迪和两岁的儿子贝贝从费城赶到纽约。

在五颜六色的人流中,李易之一眼看见年迈的父母正推着行李车四处张望。

“爸,妈!”李易之大声喊着。

“爷爷,奶奶!”

津津早已连蹦带跳地向老人跑过去,边跑边叫。承之的小儿子贝贝见姐姐向前跑去,也挣脱母亲的手,摇摇摆摆地跟着跑过去。他口齿不清地学着姐姐的样儿也“爷爷,爷爷”地叫着。

老两口见到亲人,顿时眉开眼笑,一个紧紧搂住长得比奶奶还高了半头的津津,一个抱起跑过来的小贝贝,在孙女孙子的小脸上亲了又亲。

李易之紧走几步,承之也大步跟上。杜迎和辛迪稍稍落在后面,让丈夫们先到父母跟前。

看到满头银发的父亲,弟兄俩不禁心中酸楚。承之走时,父亲还是满头青丝,易之走时,老人也还只是两鬓斑白而已。热泪涌上他们的眼眶,父母和儿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因为事先说好,这次父母来美国,由当哥哥的易之接待。承之一家在机场和父母见过面就先回费城了,他们约好,圣诞节再到华盛顿来团聚。

安顿好父母,第二天易之和杜迎照常去上班。津津也去上学,留两位老人在家倒时差。

下了早班,李易之急忙往家赶。一进楼道,就闻到一股中国饭的香味,肚子也跟着叫起来。

他推门进屋,满屋子的油烟还没散净,杜迎正在用清洁剂清洗厨房。两位老人跟在儿媳后面,摸摸这,摸摸那,想帮忙又不知从何下手,那神情就像两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李易之不禁暗暗责怪自己,事先没有嘱咐老人,炒菜时一定得打开换气扇,他想起自己初到美国,住在乔治家时的情景。

为了答谢乔治夫妇对自己的照顾,李易之曾买来菜蔬,为他们炒了几个地道的中国菜。因为炒中国菜讲究大火爆炒,几个菜炒完,弄得满厨房油烟。事后,柔丝在厨房洗刷了很久,弄得李易之非常歉疚,好心好意,却给人家找了麻烦。美国人吃饭讲究清淡,很少在家里煎炒烹炸,自从买了自己的公寓,李易之一家也改了原来的习惯,偶尔炸炸东西,总要打开全部排气排烟设备,生怕油烟挂在壁橱和墙上。可老人哪儿知道他们这新兴的规矩呀,好心为他们张罗晚饭,却给儿媳找了麻烦。

“我来。”李易之说着去抢杜迎手里的抹布。

“你别再占手了,去陪爸妈说会儿话吧。”

杜迎直赶他,又对婆婆道:“妈,您别在厨房站着,到客厅跟易之说话吧。我这儿一会儿就好,怕油烟久了不好清洗,才马上收拾的。我们平时也这样,您别在意。”

饭菜上桌了,油大味咸,自然不合儿孙们在美国早已改变了的口味。但看到老人刚才的样子,易之夫妇连说好吃。只有津津吃了一口牛肉,便嚷嚷太咸,看到妈妈制止的目光,她忙把话咽了回去,不再评论。

自从李易之18岁当兵离家,就再没有跟父母共同生活过,到美国后,口味又大大改变了。这次老人赴美同吃一锅饭,才显出彼此的差异竟是那么大,很难互相适应。老人对冰水、冷饮和凉牛奶实在无法消受。他们喝惯了开水,没有暖水瓶,就用微波炉热开了再喝。对所谓清淡饮食,更是食之无味。但为了帮儿子承担一点家务,老两口坚持为全家做饭,当然是迁就儿子的口味,做得清淡少油盐,可他们自己吃饭时总要加一小碟四川榨菜来弥补一下口味的不足。

在李易之的陪伴下,两位老人在华盛顿附近的几个大城市观光游览一番,还到大西洋城去碰了碰运气。美国的花花世界对老人并没有多大吸引力,由于语言不通,自己又不会开车,处处离不开“拐杖”,他们总有一种笼中鸟的感觉。

对老人来说,最珍惜的并不是美国名胜的游览经历和纪念,而是每天晚饭后,一家人像在国内一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的时刻。在国内,他们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在这里,每天收看的是CBS的晚间新闻,由津津为爷爷奶奶解说新闻内容。偶尔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两位老人都是竖起耳朵听,生怕漏掉一句。一生奉献,到头来还是无产阶级,对此他们无怨无悔,对那块用血汗浇灌的黄土地永远心怀火辣辣的深情。

“爸,你还记得吧,我小时候你常说,易之长大了,我们就把关帝国主义打跑了。”

“怎么不记得,那时美国反对中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矛头都指向中国,还派了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驻守。那时候,他们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可现在形势大变了,中国强大了,不光美国,所有的帝国主义都和中国对话建交,中国也改革开放了。现在不是谁打跑谁,而是要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和交流,你和承之不都到美国来学习、工作了嘛!我也没想到自己跑到美帝国主义的地盘上来过七十大寿呀!”

老人爽朗地笑了。

“还是和平年代最好,人民安居乐业,孩子们都能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易之的母亲也开了口,她是退休的老教师,念念不忘的总是孩子们。这会儿,津津把脚放在奶奶的胖肚子上,祖孙俩亲热地依偎在一起。

“爸五十大寿那年,我还在部队当侦察兵,差两个月不到3年的服役期,不能享受探亲假。最后还是妈给部队发了封称病的电报,才批了15天假。从那以后,咱们家的人各奔东西,再也没聚齐过。这次圣诞节,承之他们过来,咱们得好好聚聚。”

一家人就这么海阔天空,远忆近想地,一聊就是一个晚上,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父母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李易之小时候的事。老人对那些事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而在李易之,那已是十分遥远的过去。而津津听了,却大为开怀,觉得新鲜有趣极了,不住地缠着爷爷奶奶讲她爸爸小时候的各种事情。

圣诞节,承之一家果然从费城赶到华盛顿。过了圣诞又过新年,接着便是父亲的七十寿辰,这一个岁末年初,他们的日子过得热闹非凡。无论是李易之还是李承之,出国后都从未有过这样骨肉团聚的时刻,而对两位老人来说,也是很久没有同这两个儿子聚首了。现在,异国享天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生日一过,两位老人就归心似箭了。往日只见人们打破脑袋往美国钻,住了这些日子,也没觉出美国有多么好。在美国可以吃到全世界各国的美味,可老人们觉得再好吃也好不过家乡的豆腐脑儿,锅巴菜。游览美国的名胜,最激动的一刻是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万国旗中看到自己国家的五星红旗。虽然易之、承之和两个儿媳再三挽留,老人们仍然执意要在春节前夕赶回国去,与其说他们是惦记国内易之的另一个弟弟和妹妹,不如说他们是急于回到那不能须臾离开的故乡热土。

人不留人天留人,正当李易之他们无计留老人多住一段时,天公却来作美。1月份,美国东部下了一场三尺厚的大雪,机场关闭,学校停课,老人们只得留了下来。

那一天,窗外还飘着鹅毛大雪,李易之的父亲拎了把铁锹走出去,站在没膝的冰雪里为儿子清车位。好容易清出一个停车位,回屋还没坐稳,那车位就被别人占了。老人家穿戴整齐又出去清第二个,结果又让别人捷足先登,李易之到家时,还是无处停车。

这回全家老小一齐上阵,先前那两家捡现成的美国邻居,也一家出了个小伙子助阵。三下五除二,一个车位便清出来了。那两个小伙子一齐竖起大拇指,夸老人家老当益壮,老人连忙道谢。那天,老人家格外兴奋,说自己到美国第一次派上了用场。

听到父亲的话,李易之对老人的归心似箭又多了一分理解,他们是怕住在这里无所事事,还拖累儿女呀!

李易之的母亲教了一辈子书,可从没听说过下大雪学校停课的事。一个星期在家没有作业怎么行,功课岂不都荒疏了!她要给孙女补功课。

津津是学校的荣誉生,门门功课得A,从不用父母操心。美中不足的就是中文差点,由于在家说中文,日常会话倒没问题,也认识几个中国字,可一涉及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定理,祖孙俩就大眼瞪小眼,不知对方在说什么了。

奶奶改变方略,专给孙女补中文,可是收效甚微。中文可不是十天半月工夫能提高的,到头来,津津的中文还是“人手口,刀牛羊”。老太太的英文倒长进不少,她说这次回国途中,可以不再请人帮忙,她完全能handleeverything。Noproblem(一切自己来,没问题)了。

看到母亲给津津补课,李易之就会想自己那年准备考大学时母亲悄悄站在自己身后打扇的事。那时,妈妈十分支持易之考大学。因为当教师,她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文化大革命”剥夺了两个大儿子的学习机会,她总是感到十分痛心,现在有机会弥补,当然要支持儿子。承之考上了外语学院,现在的重点是支持大儿子。她把每户每月才供应1斤的鸡蛋全留给了易之。临考前两周,12个鸡蛋,一天给易之煮一个,以补充营养。她那时对儿子表现出的慈爱,便通过这一件件小事,深深印在儿子心中,成为他终身难忘的情愫。

春暖花开的时节,李易之再也无法继续留住老人,他们急切地要回到那属于自己的故乡热土。三个多月的异国聚首,使老人们能与分别多年的儿孙共享天伦,他们已经心满意足,觉得这比满桌美酒佳肴的生日Party和满箱的礼物要珍贵百倍。

在跨过检票口前,李易之的父亲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当年送易之参军、出国,多少次久别又重逢,这位刚强的老人从未这样动情地拥抱过儿子。父子俩同时流下了热泪。

老人的身影消失在人流中。李易之的心变得空荡荡的,他想起了孔子的训示“父母在,不远游”,可自己却来到远离家乡的大洋彼岸,不知何日才能再与父母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