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影背景:阴谋“画”策(1)-我为死囚写遗书

这是一篇关于记者的故事——准确地讲,这是一篇叙述阴谋的文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记者有了无冕之王的别号。每当我们看到西方国家某些行为不端的高官政要在那些无孔不入的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下,被迫向公众检讨或辞职时,无冕之王焕发出的耀眼光环与巨大能量往往使我们眩晕。

那么,在鲜花环绕的无冕之王的行列里,为什么会出现走向绝路的阴谋家呢?

1�逃亡路上的“画”策

1972年11月21日,元白出生在重庆市璧山县一个叫新桥的小村庄。还在元白读小学时,《重庆×报》社一位负责农业新闻的年轻记者在当地几位干部的陪同下光临新桥村。若干年以后,元白依旧记得那位记者将温暖绵软的手掌盖到他的头上,顺口将一位伟人的语录从学校的墙壁上搬下来送给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年幼的元白当然无法关注到记者到底采访了一些什么内容,但是,给他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位年轻的记者居然能够“调动”当地有头有脸的干部围着他身前身后不停地做谦虚状,须知,众多的乡下人包括元白的父母在内,都曾经遭受过干部们双手背在身后、两脚踩着方步的大声教育。于是,记者很厉害的种子就这样埋到元白幼稚的心田里。

很遗憾,元白尚未读完小学便离开了学校,握起猪草刀走向艰辛的维生之路了。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元白在渐渐地长大,而多年前的那个记者梦却日渐萎缩成一块血痂牢牢地贴到他的心壁上。

正因为有了这块血痂,才有了元白后来的记者生涯(后文将有叙述)。

1993年初,已经二十一岁的元白早已忘却了那个久远的记者梦,漂泊到大都市重庆,做了重庆××公司的业务员,实际上就是临时推销员。也许是童年时期那位记者留在他头上的温暖深刻地隐藏到他潜意识里的缘故,成年后的元白保持着一个在众多的低学历打工仔中非常特殊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重庆×报》,他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如同旧式祠堂里的族长捧读家谱一样,津津有味地从报头读到报尾。

一起打工的其他人不解地问他:“元白,那种报纸有什么好看的?”

元白知道他们话中的那种报纸是指《重庆×报》这类政策性很强的报纸,与那些生活类报刊比起来,《重庆×报》这种高唱主旋律的报纸除了在各个单位的办公桌上能够看到外,确实不易在市面上读到。元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对方,他只好嘿嘿地干笑几声,依旧埋首在《重庆×报》的“政策”中。

1993年6月3日,元白到重庆××厂推销产品。离开时,他按“惯例”向办公室的一名女工作人员讨要《重庆×报》。那位女工作人员二话没说,将几份日期不等的报纸慷慨地送给了他。回到出租房里,元白一如往昔地津津有味地品起来。

就在这时,与他同住一起的国××突然间低沉地惊呼一声:“元白,快来看,钱,好多钱。”

透过出租房阳台上的遮饰物,他们看到邻居兰××——一位中年妇女正拿着厚厚的几叠钞票锁进衣柜里。

国××悄悄地说道:“估计有好几万元。”

一瞬间,兰××手中的钞票立刻将元白往日奔波在大街小巷推销产品的精神击得粉碎:他妈的,从早晨累到天黑,一身的臭汗换不来几文钱,而对方却有那么多花不完的钱。

金钱真是一个怪东西,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金钱居然魔术般地将一位毫无犯罪前科的青年一刹那间就转化为一名坏青年。

第二天上午,在国××的密谋下,他们以借东西为名,骗开了兰××的家门。进到屋后,国××将猝不及防的兰××击昏过去,径直扑向放钱的衣柜。当取出那几叠钞票后,他们有些失望:昨天看花了眼,将十元一扎的钞票看成一百元一扎的了,原想可以劫得好几万,没想到只有五千元钱。

国××扔了两千元给元白,说道:“赶快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