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回想北大当年 下-过去的大学

李大钊和红楼

—九一七年底,李大钊经章士钊之荐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

自从蔡元培主校后,北大藏书楼改为图书馆。一九一八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进去,占了新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一时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的教员、学生聚集在这里读书、座谈。

我认识大钊还是在一九一六年他到北京后不久。我的一位同学郭晓峰与大钊是同乡,他们同是河北乐亭人。经郭的介绍,我们认识了。当时,大钊从日本留学回来,在北京创办《晨钟报》(即后来《晨报》之前身),继后,他又主编《甲寅日刊》。一九一七年,我曾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讲“青年问题”的文章。

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李大钊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思想敏锐,博学多识,广泛接触社会,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和《Bolshevism的胜利》等著名文章。与此同时,他还组织演讲会,邀请名人讲演,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和科学的口号逐步深入人心。一次,大钊以“亚细亚学会”的名义组织讲演会,我也去听了,地点在当时有名的湖南会馆。邀请的讲演者有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李石曾、张继等人。这次讲演会听众很多,整个湖南会馆都挤满了。每个人讲演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大钊组织这次讲演会不久,就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了。

大钊到任后,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著作。是时,我在北大已经毕业,留校做助教,教预科。平时课程不太多,就在图书馆帮助大钊做些工作。我的工作室标为登录室,在主任室的旁边。其时,李大钊组织一些学生“勤工俭学”,课外帮助整理图书,翻译、编目,打印卡片等,我则负责检查和校对。毛泽东同志来北大时,一度也参加了这项勤工俭学活动,担任登录工作。由于工作之便,我得时与大钊聚谈。每年北大放暑假,大钊回家乡到五峰山休假,我就代理他在图书馆的职务。

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图书馆成了北大校内一个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许多激进的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和大钊讨论各种新的思潮,听他介绍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会,探讨中国的出路,寻找救国拯民的方法。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北大红楼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少年中国学会

一九一八年六月底,由王光祈、李大钊等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这是一个带学术性的进步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还有四条信约: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学会总会设在北京,成都、南京等地还设立了分会。

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很多,大多数人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团结进步青年,从事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想通过它寻找中国的出路,但他们往往不能把握现实,陷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中。邓中夏、高君宇、赵世炎、毛泽东以及杨钟健、周太玄、袁守和、朱自清等都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后来成了国家主义分子的李璜、左舜生、曾琦等也参加了这个组织。由于学会组织成分复杂,内部始终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总会正式成立于一九一九年七月。学会出版了《少年中国》月刊和《少年世界》。《少年中国》由北京会员编辑,一至七期,由王光祈负责。从第八期起,组织了少年中国编辑部,由李大钊、康白情、张申府、孟寿椿、黄日葵五人担任编辑事宜。上海亚东图书馆办理印刷发行。

学会经常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常会,内容多是研究学会的日常工作、与各地分会进行交流,等等。

一九二○年八月,天津觉悟社为了联合进步团体,采取共同行动,全体社员到北京,邀请北京的进步团体举行座谈会。少年中国学会、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等五团体二十余人参加了这次座谈。

八月十六日,座谈会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举行。觉悟社社员刘清扬主持会议并报告了开会宗旨,继由邓文淑(颖超)报告觉悟社的组织经过和一年多来的活动,接着周恩来发表演说,说明觉悟社提出联合进步团体,共谋社会改造的意义。李大钊代表少年中国学会致答词,他提出各团体有标明主义的必要。认为近年以来,世界思潮已有显然的倾向,一个进步团体,如不标明主义,对内既不足以齐一全体之心志,对外就更不能与他人有联合的行动。我也在会上发表意见,极力赞成改造联合。会议决定,由各团体各推代表三人,再次开会讨论联络办法。

八月十八日,各团体的代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继续开会,议决定名为“改造联合”,并公推我起草“宣言”和“约章”。根据会议的决定和大家提出的意见,我草拟了《改造联合宣言》和《改造联合约章》。后经过各团体的讨论,得到正式通过,发表在《少年中国》杂志的第二卷第五期上。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少年中国学会的内部斗争日益激烈,以致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终于公开分裂了。

离校赴法

一九一七年,我在北大毕业,留校三年后提为讲师,继续教逻辑和数学。在这期间,学校从教育部得到一笔经费,决定陆续资送四个教员、四个毕业生到国外学习深造。教员四人是朱家骅、陈大齐、周作人、刘半农,学生中第一人就是我。我报的学习专业是美学,学校却指定我学图书馆学。但是还没有等到学校资送,就又有了别的出国学习的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人士为沟通中法文化交流,组织了华法教育会,倡议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参加了发起和组织工作。五四运动以后,由于华法教育会的鼓吹和倡导,逐渐形成了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青年为探求彻底改造中国的真理而踊跃报名。当然有许多人是因为国内军阀长期混战,民不聊生,到欧洲去寻求生活出路的。

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筹办了一所中法大学,但是很缺教授。经别人推荐,他们找到我,我是受聘教逻辑的。其时,蔡元培先生正准备赴欧美考察教育及学术研究机关状况,遂约定与蔡同行。我用“蔡先生秘书”的名义办理了出国手续。

一九二○年十一月下旬,我离开了母校,离开了祖国,登上了旅法教书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