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穿越死亡

从高地东北侧,第三道堑壕最东端,猛然响起一支冲锋枪的射击声!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它还刚刚响起,敌阵地内就起了极大的混乱!堑壕东段的敌人大声叫着,没命地往西段跑;西段的敌人受了他们的影响,也停止射击,站起来往东跑,马上又退回向西,惊骇地叫着,一窝蜂地涌向上官峰被困其中的交通壕!

这是一支突然在敌人背后开了火的冲锋枪!上官峰明白过来了,马上意识到了另一件事:因为它的出现,久攻不克的敌第三道防御线崩溃了!残敌正要通过他身下的交通壕逃下山去!

“打!”他大喊一声,手中的枪响了!他亲眼看见,跑在最前头的敌机枪手摇晃一下身子,倒下了;又有两个喝醉酒一样的敌人跨过死者,闯进交通壕,一个个地被自己击毙了!泪水再次涌上他的眼窝,心却快活得打战: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线胜利的希望又出现了!

没有人会想到,那个突然在敌人背后开枪,戏剧性地改变了战场局势的人,竟是早上全连在黑风涧涧底注意过的炊事班新兵于得水!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惨烈的战争中都会有幸运者,634高地之战也不例外。成为幸运者需要许多看似偶然的情况加在一起,使某人能躲过死神的多次打击,最终或大或小地创造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战争奇迹。

于得水就是这样一位幸运者,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料到。

使于得水成为幸运者的各种偶然是:无论是上午翻越骑盘岭,还是到达634高地后全连投入战斗,敌人的地雷、炮弹和子弹都没能炸死他或是击中他;全连分三路展开战斗后,他又因为不属于任何一个排而被指导员梁鹏飞留到了连指挥所。指导员给他、连部卫生员和自己的通信兵赵健的任务是:在营里的救护队没有到达以前,组成临时救护小组,抢救山上山下的伤员。天黑前于得水先是和卫生员、赵健,后来又加上指导员本人,一同负担起了救护伤员的工作,他也就没有参加任何一个排的战斗。

但是,仅仅上面这些情况加在一起,还只能使他像卫生员赵健一样平安地活下来;成为一场战斗的幸运者却需要创造奇迹,并且首先要有创造奇迹的条件。

于得水是河南南阳人,那是块历史上相当出名的土地,不但诞生过汉光武帝刘秀,医圣张仲景,大科学家张衡,还是至今名满天下的诸葛武侯“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躬耕之处。于得水七岁读书,十二岁辍学为生产队和自己家放牧“南阳黄牛”,肚里并没太多墨水,但不能据此说他心中没有受到过精忠报国思想的熏陶。恰恰相反,这些思想早在小时候听大鼓书那会儿就潜移默化在他心底了。于得水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一向对儿子参军没多大兴趣,因此于得水没能在十七八岁时穿上军装;去年这位老兵当了村长,冬季征兵时应者寥寥,动员别人家孩子总不方便,他就让自己年满二十的儿子充了数。离家前父亲知道儿子在部队不会有很大前途,就只嘱咐他到部队要把领导当父母,叫干啥就干啥,服役期满就回去务农,其真意是要儿子在外面谨慎度日,当完三年兵赶紧回家。于得水记住了父亲的话,战前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打起仗来仍是如此。天黑前指导员让他救护伤员,他就救护伤员,天黑后这项工作因高地上方敌情威胁严重停下来,他想到的也不是像赵健和卫生员那样躲进指导员为伤员们找到的一个岩洞里去——高地上方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他又不是连部的人,似乎不该再留在山下。

“指导员,”他试探地问梁鹏飞,“我上去参加战斗吧?”

“你?……好吧!”梁鹏飞只迟疑了一秒钟,便同意了他的请求。高地还没有拿下来,他不能拒绝一个战士请战的要求。

这样于得水的请求就变成指导员让他参战的命令了。他没有耽搁,先用一支烈士遗弃的冲锋枪和一副子弹袋将自己武装起来,之后便独自一人向高地上方攀登。于得水憨厚朴直,却并不傻,高地顶端的战斗目前集中在北坡的中部和西部展开,他便很精明的为自己选择了从高地东北侧悄悄摸上去的路线。他的心情一直很紧张,并不知道幸运之神在陪伴着他。他摸进了第一道堑壕,又顺着交通壕继续往上走,打算到达第二道堑壕后向西去,与三排会合。可是交通壕通第二道堑壕的入口被炮弹炸塌了,昏暗中他找不到第二道堑壕的入口,只能继续朝上走。等他最后想到自己可能越过了第二道堑壕,竟发觉自己从最东端摸进了敌人的第三道堑壕!

于得水所以是幸运的,还因为先是葛文义的八班,后来是秦二宝的轻机枪,然后又是李乐的九班和上官峰带的七班,一直对最后一道堑壕的敌人进行着前仆后继的攻击。他们把敌人的注意力从高地东北侧全部移向高地北坡,又在攻击行动中大大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将他们的精神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其次,这时的于得水也到了一个非创造奇迹不可的境地:他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可退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一个靠他最近的敌人已经听到他的脚步声,警觉地回过头来,一眼望见他,立即发出了一声可怕的、不似人腔的叫喊,丢下枪一跳而起,没命地向西跑去!于得水已暴露了,他不能不开枪!

于是他开了枪。敌人的阵地也就在这来自背后的猝然一击中崩溃了!

对于634高地战斗中出现的这戏剧性的一幕,战后人们有过许多的分析。一般的看法是:敌人的最后一道防御线没有在九连一排、二排和天黑后三排实施的猛烈攻击中崩溃,却在于得水的一支冲锋枪自背后打响的一刹那崩溃了,原因就在于这支冲锋枪出现之时,九连三个步兵排的攻击已使它处于一触即溃的程度,就像一根承受了最大张力的弦,哪怕再加上一个小手指的力量也是它受不了的。对情况了解得更细致的人却有另外的发现。他们承认上面的看法总的来说是有道理的,然而第一个看见于得水的敌人为什么会立即吓得掉了魂一样,拔腿就跑,还发出一声惨绝人寰的叫喊——正是它引发了敌阵地的崩溃——则出自一个很偶然很特殊的原因,后者才是造成634高地战斗出现戏剧性变化的关键所在。这个关键便是于得水背上的那口行军锅:它是连长程明在黑风涧出发时让他背上的,以后他一直没敢把它扔掉(“那是战备物资,像步兵手中的枪一样重要”,班长对他说过),到达634高地后还帮他挡住了不少子弹,下午的战斗中,它几乎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被他忘记了。非常接近真实的一种可能是:那个敌人早被山下的攻击吓得惊恐万状,猛听到背后的脚步声,回头借助堑壕上下的火光,一眼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中国士兵和他手中的武器,还有于得水背上那一砣黑糊糊的铁东西。极度的紧张让他一刹那间把那口行军锅和于得水手中的冲锋枪看成一具能把人活活烧死的喷火器了,这样他才发出了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喊!

这种分析如果多少有几分可信,这时的于得水就仍是幸运的。他的枪声在敌人心理上造成的恐怖大大超过了一支冲锋枪所能带给他们的威胁,还使对方根本没想到回头还击,于是只身闯进敌阵地的他就没有遇到认真的抵抗。敌人一窝蜂向西逃走,又一窝蜂涌向上官峰用一支冲锋枪死死封锁住入口的交通壕。于得水的枪声还造成了下面一种效果:最后十几个敌人哪怕在上官峰扼守的交通壕口接二连三地遭到杀伤,也没想到回头向东找一条下山的路。孤胆英雄于得水却继续用他那支冲锋枪,赶鸭子一样由东向西把他们朝着上官峰的枪口赶过来!

……

而在第三道堑壕西端通山下的交通壕里,上官峰却受到了要疯狂逃下山去的敌人的沉重压力。他刚刚一口气打光一梭子弹,就见又一批敌人冲过来!换弹夹已来不及了,上官峰脑瓜一热,眼睁睁地看着敌人进了交通壕,一个声音在心里叫起来:完了!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从他身前的壕底,两支冲锋枪同时打响了!涌进交通壕的敌人相继倒下,后面的敌人转身跑回堑壕里去!是赵光明和赵光亮,刚才他已经把他们忘了!

“打得好!”他嘶哑地喊叫起来,泪水再一次突然地打湿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