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凡在国的时候,同家秀每每谈起黄裳的将来,总是说:“女儿生得太聪明了,便不容易嫁,工作呢,又太委屈——如果生得美还可以做明星,可又谈不上。”
要在做明星和嫁人中间寻一条路出来,的确是不容易。可黄裳办到了,那就是给电影公司写剧本。
说来也简单——那公司的导演就是曾经追求过家秀的柯先生,后来又是借着依凡的周旋把两人间的误会澄清了,但是婚嫁之事已不能再提起。男女之事往往如此,是要趁热打铁的,不可以像吃冰淇淋那样,吃了一半放进冰箱里冷置起来,搁一阵子再拿出来接着吃。感情是要一鼓作气的,过了那一节就是过了,不可以再回头。但是毕竟还可以做朋友,松松紧紧地就又有了往来。
一日柯以登门做客时,无意中看到黄裳散在书桌上的一叠剧本草稿,颇感兴趣,便看进去了。后来拿那题材拍了部片子,居然一炮打响,这就给黄裳下了定义了——原来老天把她造成这样,要她扮演的角色竟是剧作家。
那时黄裳已经从圣玛利亚女中毕业,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取中了伦敦大学,但是就在这一年欧战爆发,母亲赵依凡不知下落,黄裳的入学问题只有搁置下来,被亲友催逼着,在嫁人和工作这两条路中间动摇不已。
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惯例,女子考取了大学,不一定就读,可以找个婆家先结婚,由丈夫拿一笔钱出来资助就学,毕业回来再考虑生儿育女。要不先工作着,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才继续升学。而且就是读了,也不过是一张文凭,用以骄之亲友的。录取通知书的效用,有时候可以与之等衡,且更有一种悲剧的婉约力量。
“本来已经考取了的,成绩还好得很呢,可是……”未尽之意,便都由那“可是”后的六个点笼统地概括了,往往换来一阵叹息。
黄裳的性格是有些崇尚悲剧美的。她与他弟弟的不同在于,黄帝总是自己制造悲剧给自己伤心,黄裳却是在悲剧发生后迫使自己正面以对,并把它当成一种缺憾美悲怆地接受下来。在她看来,生命就好比母亲指下的一首钢琴曲子,有激扬之调,也有低靡之音,这样才成其为美,成其雄浑完整。
这次的求学不成功也是这样,她虽然遗憾,却不愿自伤,只当它是生命曲子中的又一个低音夷然地接受了,只是在谈起时喜欢做一个惋惜的微笑,说一句“可是……”也就算了。
而当她的电影《桃花丝帕》搬上荧屏并获得成功时,她甚至有些庆幸自己没有去成伦敦大学了。因为出名要趁早呵,如果这一步那样走了,也许以后都会一路走下去,虽然可能也有鲜花,也有掌声,但不是这一种,而且也不是在今天。那么,迟来的快乐便不会像现在这样快乐,快乐得无耻,快乐得放肆,快乐得像雷雨天的闪电,纠缠凄厉地照亮整个孤岛的夜空,给人的心留下那么深刻的伤痛一般的划痕。
但从某一方面说来,黄裳的成功其实也不能算是偶然。因为虽然在柯以这位高手的指点下,改编剧本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可是剧本故事的写作,其实是从黄裳在“鬼屋”里就有了初稿的,甚至更早,从黄裳懂事起,从她想学习写作起,从她对人性刚刚有了认识的时候起,那故事就已经在她心中了,那就是曾经陪伴她成长、并在她生命中刻下极深烙印的二姨太——楚红!
剥杏仁的楚红姨娘的形象在黄裳心中是不可磨灭的,在幽闭的日子里,日夜守护她的,就只有楚红和阮玲玉两个人,或者,准确地说是两只鬼。她们的故事被黄裳一次次玩味,咀嚼,伤怀,惋叹,渐至合二为一。当她为阮玲玉度身定作写剧本时,第一个本子就是写的楚红姨娘。而今,这个形象终于被搬上了屏幕,虽然演出者已经不可能是阮玲玉,可还是一样的成功、轰动!
后来有落选影星在接受小报记者采访时遗憾地说:“其实并不是谁演技特别好,而是那个故事本身太好了,谁出演那个角色都会红的,如果我演,只会更红。”
的确,故事实在是太凄美缠绵了——当红女伶楚玉在一次演出中被本地巨贾陈老爷看中,强娶为七姨太,从此为他一人禁院唱戏。可是无论她如何婉转承欢,恪守妇道,无奈一日为伶,终身为娼,成日为另外六位夫人唇诛口伐,凌辱于舌尖之上。以至终日郁郁寡欢,染上风寒,遂得以与医生相识,并暗生爱慕,但因为惧怕人言可畏,丝毫不敢流露。但是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已经几次向老爷进谗,诬蔑楚玉行为不端;五姨太六姨太则借口探楚玉病,对医生百般挑逗;六姨太甚至偷偷告诉医生说楚玉名为戏子,实为婊子;连丫环佣仆们也都窃窃私语,百般诋毁……楚玉气苦之下,病情日重,渐成沉疴。医生每日来访,悉心照料,然楚玉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原来,她一方面自知百口莫辩,一片痴心更加不敢表白,反而为了维持冰清玉洁之形象,故作冷淡;另一面又担心自己病愈即再见不到医生,所以不肯吃药。到了冬天,楚玉病入膏肓,开始吐血,而老爷却在西厢为娶八姨娘而大事忙碌。楚玉床前,只有医生一人为之奔劳。鼓乐声中,楚玉一口鲜血喷出,丝帕上点点桃花,触目惊心,医生急忙施救,然已回天无数,忍不住痛哭失声,楚玉此时已不能言,却拼尽最后一分力气以指蘸血,在手帕上画了一颗心,指指医生,又指指自己,而后一命呜呼……
那是一部唯美的电影,凄艳,而精致。精致到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布景:冒着青烟的中药吊子和西药瓶并列着,男人的西装和女人的旗袍,洋文和古诗词,耶稣像和观音台……整个矛盾而参差的时代缩在一个大庭院的病榻之上,一切都在变化和改革之中,可是女人的悲哀却是永恒的。
惟一的一个小插曲是黄裳在创作中一味追求悲剧美,而柯以却提出应当赋予主人公一定的抗争精神,认为在那样压抑黑暗的封建家庭大牢笼里,主人公除了对爱情的渴望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对自由的渴望。
黄裳不解:“这是当然的,还用问吗?她渴望爱情不正是渴望自由的一种表现?”
但是柯以仍然坚持应该加大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主题。争执的结果自然是黄裳无条件服从,于是又为台词中加了些口号性的东西,比如:“我恨哪,我恨这不平等的环境,我要打破这地狱!”等等。柯以看了,也觉得生硬,最后又都剪掉了。
此时的上海,刮起的原是一股“鸳鸯蝴蝶热”,所有小说影剧,无非才子佳人,因故不得团圆,遂每日临风洒泪,对月长吁云云。黄裳之作,却既迎合了爱情悲剧的时人口味,却又独树一帜,写了一个从未开口说出的爱情故事,其悲剧性只有更加强烈感人。当演到七姨太楚玉无言泣血,在手帕上画心的时候,影院里哭声一片,小姐太太们的手帕子湿得能拧出水来,只恨不得也立刻呕两口血出来,在帕上画一颗红心才罢。
柯以到这时候才算真正赞成了黄裳,说:“不说话也有不说话的动人之处,也好,更看出旧社会的黑暗,让人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了。”黄裳笑:“柯老师说话好像在发表救国讲演。”柯以一愣,闭紧嘴不再说话,却深深看了黄裳一眼。
整个放映期间,影院场场爆满,沪上所有大小报纸影评栏,翻开来页页都是血色红心框着四个大字《桃花丝帕》。黄裳是想不红都不行了,简直红上了天,连天都要烧破了,不得不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而这雨,又给了小报文人新的灵感,撰文说这是上天在为七姨太落泪呢。
老天爷也是一位影迷,这点人们倒没有想到,因为觉得新鲜,便彼此传诵,见面就说:“看了《桃花丝帕》没有?没看?怎么可能?好感人的哟,天老爷都看哭了。”
一时间,互赠桃花丝帕成了情人间最珍贵的礼物,当然,那心和桃花都是用红丝线绣上去的,不是当真吐血画上去的。
才女黄裳的照片同沪上最红的女明星一起,排列在小报的娱乐版头条,被称为“最有前途的剧作家”、“沪上影坛的一颗奇葩”、“文坛耀起的一颗新星”,以及其他类如“玫瑰”“夜莺”之类一切可以用来赞美女性、尤其是聪明的女性的词汇,都急不可耐地被堆砌在黄裳身上,多得她几乎有些承受不了,而黄家秀则完全接受不来。
“这份报纸上,喏,这一篇,‘最炽热的一把火’,写的是你么?”家秀迟疑地,将一张报纸隔着自己同侄女,便隔开了名人与凡人。
黄裳则痛快地答:“当然不是我,坐在你对面的才是我。”
家秀放下心来。“这还好,不然,每天有一把火还是最炽热的一把火跟我呆在一起,我可吃不消。”
黄裳提醒:“柯导演帮了我大忙,姑姑,我想着,我们要不要请他吃顿饭?”
“他……”家秀托腮沉吟起来。夕阳穿过荼蘼花架照在她脸上,她的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2、
黄裳红了。
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种慢吞吞的暗红,也不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那种娇滴滴的嫣红,而是如日初升一发不可收拾的大紫大红。
赞美和邀请几乎要将她淹没,报纸上每天都有新的人冒出来以她的朋友的身份写作《我眼中的黄裳》,街头巷尾到处传播着关于她的最新消息,每个人都以能与她共进午餐为荣,导演们希望可以同她合作,明星们自然更希望可以走她的路子做她新剧本的女主角,连商场老板也都拐弯抹角地找到她,希望她可以为他们新开的百货公司剪彩。
和朋友一并多起来的,是亲戚——黄坤也到上海来了,第一站就来拜访姑姑黄家秀和堂妹黄裳。
黄坤到的时候是在黄昏,天色已经暗下来,可是还不至于要开灯,而黄坤来了,就更不需要开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亮得照人的眼睛。
她穿着大镶大滚的富贵牡丹全绣压金线的缎子旗袍,颜色娇艳逼人,如同为“锦上添花”那句话现身说法。虽是初到上海,脸上的化妆可全是地道的海派,眉毛拔得又细又弯,尾梢高高地挑上去又低下来,仿佛一咏三叹,唇膏只涂中间的一点点,圆而润泽,而且她眼中那种挑剔中略带厌倦的精明强干的神情也正是上海女子所特有的。惟一美中不足且暴露她真实来历的,是贪心太胜所造成的饰物夸张而琐碎——左耳眼里嵌着一只米珍珠,右耳叮叮当当一串三寸来长的绿宝坠子,颈上一挂珍珠项链之外又有一条极幼细的金链,尾端不管三七二十一附着一个纯金的小巧十字架,连两只露在旗袍外的手臂也不放过,自腕至肘一路十几只缠丝细镯子,略一动作便撞出细碎的响声,有种初生婴儿的热闹与喜庆。
可是她张口报出的,却是丧讯:“我丈夫死了,在长春被乱枪打死的,我不想再回大连了。”就这一句,此后缄口不再谈起她的婆家。而且她叮嘱黄裳,也不许向人说起她的家事,因为她在上海的身份只是黄家的女儿,是一位未婚小姐。她说:“他死了,可是我还得活着,我才24岁,有得活呢。”
黄裳惊讶,24?她明明记得这位堂姐比自己大了整整10岁,今年说什么也有三十多了,怎么才只24?但她生性不喜欢刨根问底的,既然人家说24,那就24好了。怪道堂姐这样时髦的一个人倒没有烫头发,只把额前刘海疏疏地打了一个俏皮的弯儿——原为的是卷发是太太们的时尚,小姐照例是不作兴的。
黄家秀轻轻笑了一声,说:“你倒活得很明白。”语气很平淡,听不出是讽刺还是赞美。
黄坤只作没听见,抓着黄裳的手热烈地说:“你现在名气可真大,我一到上海就听说你了,我就跟人家说:这个是我妹妹呀!我现在还记得在北京老宅咱们俩熬夜聊天的事儿,一晃都十多年过去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我简直不老都不行,一下子就24了!”
黄家秀又轻轻笑了一声。黄坤略有些羞赧,使劲儿扭了一下身子,娇嗔地说:“姑姑可真是的,老是笑人家,笑什么呢?我不依的。”
这次连黄裳都笑了。这位堂姐,30多岁的身体,24岁的年龄,可是举止口吻却只有18岁,永远的18岁!但是她长得这么美,性格中又有一种热闹的天真,硬要说自己24,倒也充得过。反正,美人从来都是可以原谅的,就是杀了人也还一定情非得已,况且只是瞒年龄呢。
黄坤又说:“我这次来上海,是来上学的,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画,老师叫陈言化,姑姑听说过么?”她嘴里喊着“姑姑”,眼睛却只瞅着黄裳。
可是答腔的却还是家秀,思索着说:“倒真有一点儿印象,好象同朱曼陀有点渊源的,都是用炭精画美人儿。”
黄坤将手一拍:“可不就是朱曼陀的记名弟子么?姑姑也认得?”这回可是双眼专注,投向家秀了。
家秀微笑说:“我同你二婶……哦,是和黄裳的妈妈,以前也学过一阵子画,同陈老师也有些走动的。”
黄坤恍然大悟:“难怪老师看了我,就说觉得面善,说我像她的一个熟人,我还以为是老男人勾搭小女孩的套话呢,敢情说的就是姑姑。”
家秀笑起来,这个侄女儿的时间概念糊涂得很,自己三十多了还是小女孩,人家刚刚四十岁却已经成了老男人,因说道:“陈老师可不是那样的人……不过在你们眼里,四十岁就已经算很老了,只该把半截身子埋在土里等死才是,多说一句话都是有罪。”
黄坤自觉造次,忙忙地又狠劲儿将身子一拧,嗲声说:“姑妈——怎么啦?这样小气的。我又不是说你。你看起来最多30岁,也就像我的大姐姐,要是觉得你老,又怎么肯当着你面说话这样不忌讳呢?”
家秀笑道:“别越描越黑了。算了,我不同你闹,你们小姐妹好好聊聊,我这老女人还是让一让的好。”再不理黄坤的诸多造作,径自起身躲了进去。
黄坤吐吐舌头,说:“都说老处女脾气大,真是的。”
黄裳正色:“姑姑可不是那样的人。”
“知道你们亲。”黄坤转过话头,“说正经的,我才来上海没多久,不认识什么人,黄钟又死赖在家里不肯出门,白浪费了好辰光。你认识的人多,倒是带我到处逛逛是正经。”
“逛什么地方呢?我也不大出门的。”
“这里是上海嘛。上海可逛的地方多了,百货公司啦,跳舞场啦,前天我有事去公共租界,经过麦特赫司脱路,看到丽都舞厅,光是门面就让人心醉……唉,听说你到处去都可以免费招待的,人家请还请不到呢,不如带我去见识见识了。”
黄裳由不得笑了:“哪里有那么夸张……也好,前两天柯导一直来电话,说今晚请去‘万牲园’跳舞的,我于交际舞原不在行,你既然有兴趣,就一起去好了。”
“那敢情好,说去就去。”黄坤欢欣鼓舞地,“我正想托你介绍我认识那个柯以呢。”
“怎么?想演电影?”
“那倒不是,我爸才不会同意我抛头露面。不过,多认识几个名人总不是坏事。说说看,那个柯以好相处不?”
“相处倒不难,就是太一本正经,喜欢说道理。”黄裳想起往事,不由笑起来,“你不知道,写《桃花丝帕》那会儿,他逼着我改剧本,一遍又一遍,那个罗嗦劲儿!说是不能一味写女性的柔弱忍耐,不能单纯宣扬鸳鸯蝴蝶的哀怨感伤,要写出愤怒,写出渴望,写出呼吁……都不知哪里来的那么多新名词。其实观众哪关心那些,还不是只看情节,掉掉眼泪算数。”
“怪不得我听人家议论柯以是进步导演,说是日本人对他很注意呢。”
“人家议论?谁议论?”黄裳上了心。
黄坤不在意地说:“还有谁?左不过我爸那班师爷罢了。”忽然想起件事,踌躇地说,“你帮我取个英文名字好不好?”
“做什么?”
“交际时用啊。现在人人都有英文名字,单我没有,多糗!你知道我的英文水平不灵光,不比你,圣玛利亚女中的高材生,说英文比说中文还利落。来,你帮我取个特别点的名字,什么玛丽亚、海伦啦之类的可不行,得有寓意,像斯嘉丽(电影《乱世佳人》主人公)啦、丽贝卡(电影《蝴蝶梦》主人公)啦都挺好,可惜被人抢了先。”
黄裳见她说得郑重,便认真思索了一回,笑道:“那么,潘多拉怎么样?”
“潘多拉?好像是希腊神话里一个美女的名字是吧?”
黄裳笑:“就是的,美丽,而邪恶,把疾病、灾难、猜疑、妒忌散播出去,却把希望关在匣子里,自个儿紧紧抱着。”她知道黄坤开得起这玩笑。
果然黄坤不以为忤,反觉得意:“那倒的确很像我。好,以后我就叫这名字了,潘多拉。”
3、
夜晚的万牲园是疯狂的,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一重要特征的集中缩影——繁华、奢迷、五彩缤纷,充满着肉欲与金钱的诱惑。
其他城市的娱乐场所,不过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中国古典式的风月,虽然香艳,到底敦厚含蓄;而上海的万牲园,却是张扬的,浮躁的,急不可待的,是“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被酒污掉的,不只是歌妓舞女的裙,而是整个上海的上流社会,各国客人各种肤色的女子的裙——英、法、美、俄、日,黄白人种鱼龙混杂,蔚为大观。
在这里,白俄女子个个都有着传奇的背景和显赫的头衔,不是某过气将军之女,就是某没落亲王后裔。她们有着雪白的皮肤、碧深的眼睛、血红的嘴唇,身上的衣服薄而透明,露出两条健硕的腿来,大腿的曲线是一流的,踢得高高地,仿佛要踢破天去,可实际上她们在异国的遭遇里早已破灭了所有的凌云壮志,不过是在跳一种当今最时髦的却尔斯登舞;
与她们相比,美国少女的线条要简洁明快得多。她们的笑容明亮而单纯,皮肤紧致光滑,大声唱歌,疯狂劲舞,还来不及学习忧虑,也不懂得什么规矩,眼里看到的不过是美酒靓衫,心里所想的也不过是及时行乐。她们的泪水和欢笑一样地廉价,就像她们的索取与奉献都一样地轻易而兴高采烈;
日本女人如果不穿和服,则不大容易辨认,因为在拥挤的万牲园里,她们没什么机会表现出那标准的姿势来——低低地弯着腰,踏着细碎的步子走在南京路上。即使躲避汽车,也要先鞠一个躬,然后才慢慢行开——但是有一个诀窍,可以通过她们旁边的男人来判断——因为日本男人的标志性的小胡子和努力挺直的胸背是出卖他们身份的最好记认;
还有柔媚多情的法国少女,她们都有一式一样的金色鬈发、蓝色眼珠,和一式一样的笑容与媚态。她们是爱的化身,是“艳遇”的代名词,随时随处、身体力行地增加着上海滩头的浪漫色彩;
然而最美的,仍然是颔首平胸的中国女子。她们处在文明与落后、时髦与保守的夹缝里,一只眼睛衔住了对过的男子,另一只眼回顾着身后的小姊妹,眼角犹带着整个的周围环境。每个上海女子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天生交际高手。可是她们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交际手段,总要留那么一手,供自己独个儿回味和畅想。她们不喜欢将舞跳得太疯,将话说得太满,将路去得太尽。留有余地,是上海女子的处世哲学,永远不会吃亏。
黄坤不是上海人,她只是一个迟到的初来者。可是黄裳惊讶地发现,黄坤就好像天生是属于上海的,她那种浮艳骄纵的态度与万牲园的奢华是如此地合拍,那些音乐、那些舞步,仿佛早就印在她脑子里的,随便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若合节拍。旋转彩灯下,她的脸上、眼中都流着滟滟的光,妖娆地魅笑着,有一种翠艳的感觉,宛如金钩儿钓金鱼,严丝合缝,再搭衬没有了。最要命的,是黄坤够大方,够急切,有种参与的热情,这位大小姐虽然出身名门,可偏偏有种暴发户的迫不及待,好像当红舞女红过了头,来不及地要抓牢点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
休息的当儿,黄裳由衷地赞叹:“你才应该是住在上海的。”
黄坤也笑着,傲然地说:“你看着吧,我会喜欢这个城市的,这个城市也一定会喜欢我。”接着又不放心地叮嘱一句,“你没有跟人家说我结过婚吧?记住可要替我守密啊。”
黄裳又好气又好笑,故意道:“有人说,秘密的去处有三种:从左耳进右耳出的人,是豪爽大度的人;从耳朵进去就烂在肚子里的,是谨慎持重的人;而从耳朵进却从嘴巴出来的人——是女人。你会相信我能守得住密吗?”
“去你的!”黄坤撅起嘴,娇媚地推了黄裳一把,咯咯笑起来,“你要是一口答应保密,我或许不信;可是你说女人天生守不住密,我反而会相信你会与众不同。”
“你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了?”
两人一齐笑起来。同来的导演明星们不由将视线望过来,柯以问:“两位黄小姐,说什么这么好笑?”
黄坤斜着眼睛说:“我们在说你啊。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哦,那我是什么人呢?”
黄坤见他上当,越发要卖关子,其实也是卖弄风情:“是什么样的人呢,倒还没有弄清楚;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你不是哪种人。”
“不是哪种人?”
黄坤纤腰一挪,大幅度地向后仰去:“不是女人啦!”又故意问旁人,“倪格闲话阿对?”
旁边的人也不由得笑了,也故意打着苏白回道:“密斯黄格闲话一句勿错,真真格过来人哉。”
黄坤得意地向黄裳抛了一个眼风,那意思是:“看吧,潘多拉来了!上海是属于我的!”
4、
自到上海以来,黄坤数这个晚上玩得最尽兴,直到入夜方回,就宿在家秀处,与黄裳同床。
姐儿俩唧唧哝哝说了半夜的话,黄裳也就睡了,黄坤却不知是择床还是怎么着,翻来覆去只是不能入眠。刚才舞厅里的音乐好像追着她一路回家来了,现在还缠绵地响在耳边,闭上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带有精致纹饰的拱形门,霓彩变幻的华美灯光,甚至鼻端还依稀嗅得到蒸腾着肉体热气的混杂不清的香水味儿。艳妆的歌女在台上挑逗地唱着《夜上海》,并没有多少人听她,都各自跳舞或者调情,可是她不在乎,依然搔首弄姿,扭腰舞胯,毫不欺场地卖弄风情。
这一切,都对初到上海的黄坤构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方才她喝了平生的第一杯现磨现煮的CPC咖啡,那闻着芬芳扑鼻喝下去却苦不堪言的时髦饮品仿佛有神奇的魔力,可以让人把十八年前的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全翻腾出来,只差没有回忆到上辈子去。
左右睡不着,黄坤索性坐起身,弓膝倚在床栏杆上掀起帘子来看窗外的月亮。是满月,圆白而肥胖,清泠泠地照着,像一串无字的音符。
月亮照着上海,也照着长春和大连吧?
可是一样的月亮照在不一样的城市里,心情却不同。在长春那是兵荒马乱,在大连却是委曲求全,如今照到上海来了。而上海是多么地繁华呀,繁华得像一个梦。
这可真是不公平。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却享不到一样的月光呢?
长春噩耗传来的时候,她正在大连待产,一家子人都把消息瞒住了她,可是父子连心哪,她自己没发觉,她肚子里的胎儿却发觉了,急匆匆地就要往外闯。那可真是险哪,羊水都破了,医生才刚刚进门,手忙脚乱地准备接生,孩子却又不愿意出来了,一直折腾到第二天早晨9点多,她死过去又活过来几回,那小冤家才“哇”地一声,嚎啕大哭着落了地。
血水涨潮一样漫了一地,却还在不住地涌出去涌出去,她全身的力气都跟着涌走了,血还是不肯停。她从来没有那么后悔过做女人,更后悔结婚做母亲。她死命地恨着那个冤家,这么大的事也不见他回来看她一眼,气极了的时候她就哭着骂他的家人,骂公婆,骂小姑,说他们都是黑了心的人,不许她同他一起去长春,只把她娶回来当一具生育机器,把她的青春都毁了。骂得小姑火起来,大声反驳说,你去长春,你要是去了长春这会子早就跟五哥一起没命了。她登时就呆住了,这才知道陶五的死讯。
跟她的哭声一起止住的还有奶水。孩子咬着她干涸的奶头,死命地咬,咬得她恨不得一把将他掐死,可还是下不来一滴奶。她烦起来,索性挥手让佣人把孩子抱走,懒得听他的哭声。陶家没奈何,只得到处请奶妈。她又将养了十来天,撑着坐满了月子,就在一个早晨收拾收拾行李,跑到公婆面前磕了一个头说,她才30岁,自问不能就这样守一辈子寡,也守不住。她给陶家生了一个儿子,算是对得起陶家了,他们谁也不欠谁的,她这就要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要他们不必再找她。公婆也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知道强劝不得,稍微商量了几句,就说,你要走就走吧,以后老死不相往来,但只一条,儿子是陶家的根,你不可以带走,以后也不可以再来看他,就当你没生过这个儿子,他也没你这个妈。
她听了,咬着牙点了头,再磕一个头便走了。一走就走到了上海。
如今她是未出阁的大小姐了,这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过去,不知道她30多岁了,不知道她结过婚,更不知道她还生过一个儿子。她自己也不要再知道这些,如果有时候难免会记起来,那是为了提醒自己,一定要活得比过去更好。上海的月亮这么大,就不许分一点光照到她身上来么?
楼下隐隐地传来脚步声,黄坤开始想可能是早起的伙计,但是立刻反应过来这里是洋租界,那大概应该是巡警。她探头出去张望了一下,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却觉着那巡警似乎抬起了头往上看,赶紧放下了帘子,月光也就被隔在帘外了。
许有五更天了吧?黄坤躺下来,黑暗中,对自己咬着牙想,我一定会在上海红起来的,比黄裳还要红。
学画只是个幌子,她的目的是到上海来交际,她对自己的优势十分清楚,一个风情而孤寂的女子,一个真正的贵族后裔,富有而美丽,不信红不起来。
一定红,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