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电视节目,引发了我的一次写作。
节目中几位学者和年轻人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讨论,现场气氛时而激烈时而沉闷,也多有让主持人尴尬的对立。年轻人普遍对学者表现叛逆,学者们也在宽和的表象下难掩对年轻人的轻蔑。两代人或唇枪舌剑或明和暗斗,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普斯情结”。俄狄普斯情结也就是弑父情结,在家庭中表现为儿子与父亲的对抗,在社会中表现为年轻人对年长一代的叛逆。这自古以来是社会很多冲突的源动力之一,也演绎了许多惨烈或悲壮的文学故事。
这种叛逆不一定都是可歌可泣的,有的甚至十分残酷。
我在此前曾写过一部小说《青春狂》,讲的是一群十几岁的男女学生在“文革”中用石头将他们视若父亲般的男性老师以“流氓罪”砸死。弑父的情结以集体的“革命”行动表现出来。在此之后二十年,这些年轻人逐渐成熟长大,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当年的过失,却共同加入了悼念“父亲”的行列。
现在,有关对弑父情结的联想,激发了我写另一种年轻人叛逆的故事。
在各个领域,年轻人都在用他们的新声音、新手法“屠杀”年老的一代。这种“屠杀”温和了表现为革新,激烈了表现为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年轮上,欣欣向荣的进步与衰朽死去的残酷交相辉映。
这种心理学意义的文学主题一旦萌动,朦胧中浮现出很多故事。
有一个故事我曾远远打量它很多年。一个男知青到农村插队,与一个农村姑娘发生爱情,后来却远走高飞回城了。农村姑娘生下的儿子长大了,便天高地远地到城市里寻找生父。他的父亲可能已是高官或著名学者,更可能蛛丝马迹难以确认。“寻父”的过程就是一个爱恨交织的过程,也可能仇恨与报复会在备受屈辱后愈演愈烈。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前些年中有些类似的文本。
但是,我总在想像中不断打量它,希望有什么新的意思出现。
而这一次,新的意思出现了。
我得到一个全新的故事,故事的全名应该是“我和父亲嫌疑人及他们的女儿们”。
然而,这一切还远不是我这次写作的叙述冲动。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在有充分理由时才开始的。我的这次写作还有一个更自觉的理由,那就是想做一次文体方面的尝试。这个尝试绝非人云亦云,完全按照独自的思路来。因为我确信,只要我们愿意又有技巧,就可以进入他人的思维。我要按照我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的心理来观察一切,叙述一切。当我在一种类似精神失常的梦幻状态中完全忘记了我是柯云路,只知道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男,我甚至感到我皮肤对世界的触觉都是阿男的。
就这样,我先写下了一段阿男写的诗:“我唱歌谣你们别心惊肉跳”。
月亮像邮票贴在天空右上角,我是月亮。
风在干河床跑来跑去羞辱卑躬屈膝的石头,我是风。
太阳流脓血烂得天下什么都模糊了,我是太阳。
阳光像蝗虫满天射下来,你们别着慌。
鸟在天空乱涂乱画乱点鼠标,这不算不正常。
男孩的小鸡巴露出裤衩,小心大人剪刀。
女孩像块要化的雪糕软软地斜在那儿,别站不住往人身上靠。
面黄肌瘦的男人一脸贪心奢望,别使着。
数不清的中年女人在公园狂跳交谊舞,那是甩卖积压的性能量。
跳得四周柳树心猿意马与风狂交,不算流氓。
…………
有了这样的开头,“我”和父亲嫌疑人、“我”和父亲嫌疑人的女儿们的故事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我除了讲一个故事,还收获了一片新的语言。
我过去不曾用这样的语言写作过。
这是一次大胆的实验,也是一次快乐的游戏。
希望朋友们与我一样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柯云路2005年4月
作者E-mail:[email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