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献县隶属于河间府,相传为西汉武帝刘彻之弟刘德的封邑。刘德好儒学,因赴长安献书立有大功,封为河间献王。这也就是此地称为献县的来由。这里曾是黄河入海的故道,地势低洼,经常沥水成灾,土瘠民贫,多次被划为“钦定泛区”,发水闹灾,出外逃荒,成了家常便饭,但这里地处要冲,离北京正南250公里。自金、元、明、清之各朝定鼎以来是由京南下驿道必经之路。有所谓“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其御道穿境而过。这里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南控齐鲁,北锁京津。所以虽说土地有些瘠贫,但地势却十分重要。纪椒坡在景城村安顿下来,借住在村中逃荒外出的一处闹鬼的宅院,全家人便开荒种起地来。第二年,也就是永乐三年,纪椒坡带上干粮,徒步走到保定府,到提法司衙门的监狱探监,看望羁押在监的父亲。那是阳春四月,监内流行瘟疫,老太爷也受到传染。椒坡见老父骨瘦如柴,已奄奄一息。老人见到儿子,心中一喜,拉着儿子的手说:“哎呀,真是想不到这辈子咱父子俩还能见面,这可真是苍天有眼�……”椒坡向父亲叙述了燕王成祖三次下诏大户充实畿辅北迁的命令,又说了连夜躲开仇人的经过,如今已定居献县景城村的情况。老人听后,枯瘦的脸上,露出一丝笑纹,拉起儿子的手说:“椒坡哇,北迁此举真好�到底躲开了咱纪家的仇人,我放心了。……我已病入膏肓,绝逃不出这冤狱了。有几句话要嘱咐你……以后,你务必让子孙后代多读诗书、考秀才、中举人、选状元、做大官,为的是不再受气、受冤,你一定要切记在心,……”说完这临终遗言,老人便流下了最后的“慈心泪”断了气。椒坡雇了一辆小驴车,把父亲的尸体拉回景城掩埋。这纪椒坡便成了纪家有名有姓的北方始祖。椒坡不辱父命,不违家训,督促儿孙读书识字。自那以后,二百多年来,纪家近七世都是读书有功名的人。例如,椒坡的十世孙纪钰�字润生�——也就是天申老人的父亲,他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赠中宪大夫,后加三级累赠光禄大夫。纪钰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纪天澄,小的便是纪天申,从天申这一代,人口繁衍,景城已人丁兴旺,天澄天申老哥俩只好一支留在景城,一支移住崔尔庄,两个村庄相距只有一公里,从此人们习惯地把这分为“景城纪”与“崔尔庄纪”。从做官的人数看,“崔尔庄纪”超过了“景城纪”。纪天申有四个儿子,长子便是纪容舒,次子叫纪容恂,三子叫纪容雅,四子叫纪容端,也都有功名。这时的“崔尔庄纪”,已是三代一品,建有宫殿式的房屋,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三世一品”的匾额,就悬在大宅门里的“恒寿斋”大厅里,此时门庭昌盛,甚是光耀。成为献县著名的首户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