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地球的红飘带

地球的红飘带--(二十一)

(二十一)

在莽苍苍的烟雨中,驰过来几匹战马。马上为首的那人,披着一件灰色的旧棉大衣,八角红星军帽下,头发长长的,很容易看出那就是毛泽东。

他同警卫员小沈,还有几个骑兵通讯员紧一阵慢一阵地向前赶进。正在行进的红军队伍,见他们过来了,就往路边略闪一闪。行进间,忽见前面一支队伍比较松散,行列中还有好几副担架,小沈就提醒说:

“毛主席,前面是不是干部休养连哪?”

毛泽东一看,果然是休养连,就立时收缰下马。小沈同几个骑兵通讯员也跳下马来。前面已经交代,这休养连中有共产党著名的“三老”,其中还有毛泽东的老师,所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凡在行军途中遇上这个连队,出于尊敬,从来不扬长而过,而是立即滚鞍下马,到三老面前,恭恭敬敬地问候一番才上马而去。这几乎成了惯例。今天毛泽东遇见他们,当然也是这样。何况他已经好久没有看到他们。

毛泽东把缰绳交给小沈,向前走了不远,就看见徐老的背影。徐老拄着一支红缨枪,正走得十分有劲。他戴了顶红星军帽,却穿着一件非常不合体的古铜色的皮袍。由于皮袍过于长大,不得不在腰里拴了一根绳子把两个角掖起来,再加上皮袍没有领子,使人越发觉得好笑。有人谑称徐老穿了一件“龙袍”,大概就指的是这件袍子了。

“徐老,您身体好哇!”毛泽东赶到徐老身边一边走一边亲切地说。

徐老转过脸来。毛泽东这才看出,他的帽子只有红星没有帽檐儿;听人说他的帽子丢了,这顶帽子是他自己缝制的。他那旧式的蚂蚱腿儿眼镜,也少了一条腿儿,用细绳子系在耳际。但老人的眼睛却很有神。他一看见是毛泽东,就高兴得笑了,更有力地亮开大步,还带着自豪的口气说:

“你瞧,我一次队也没有掉!润之,我看你倒瘦得厉害,还是夜间办公?”

毛泽东笑着点了点头。他忽然想起了什么,笑着说:

“徐老,我听说别人对你有意见哪!”

“什么意见?”徐老一愣,偏过头来看了一眼。

“你怎么老是不骑马呀?”

“噢,是这个。”徐老笑着说,“我早说过,一骑马我就腰疼。”

毛泽东过去曾听人说,徐老所以不骑马,是因为他那匹马太老了,很怜惜它,舍不得骑;后来就给他换了一匹,他仍然不骑,显然就不是这原因了。

“腰疼?”毛泽东笑了一笑,“恐怕不是这原故吧?”

“润之,你要追问,那我就对你实说了吧。”徐老颇为严肃地说,“这个问题,我是经过考虑的。马者,代步也。以代步为步,不以步为步,是舍其本而逐其末,久而久之,则体弱难举步矣,一旦无马,将如之何?”

毛泽东哈哈大笑,说:

“道理是对,但您年纪大了,还是要适度为好。”

徐老这时回过头,亲切地望了望他那匹小马。一个小鬼牵着它,上面除了徐老的行李,还驮了许多书,另外还有两个别人的背包。徐老用手亲爱地抚摩着他的小马,哆哆嗦嗦地,象抚摩他的儿子似地,说:

“你瞧,它驮的东西已经很不少了!”

毛泽东望了望那个牵马的小鬼,显然就是人说的“小马伕”,上次贺子珍说,小马伕骑在马上,徐老拉着马走,想必就是这个小鬼了。

关于骑马的事,毛泽东只好说到这里。他看见徐老背上还背着两个口袋。一个小一点的还好看,那个大的全是用五颜六色的碎布拼缀而成。的里多落的,象装着不少的东西。

“您那里面装了些什么呀?”毛泽东问。

“这都是丢不得的。”徐老说,“这个小口袋里,是我的文房四宝,遇见好墙壁我就拿出来写几条标语,很方便的。这个大口袋,里面钉子、绳子、锥子、锤子都有,别人最看不惯的就是我这个口袋,老是劝我把它扔掉。他们还取笑说,这是我的‘百宝囊’。有一次,走到荒郊野外,一副担架断了,谁也没有办法,就是靠我这些东西才整好了。没有我这‘百宝囊’行吗?”

毛泽东微笑地点点头,知道老人有个倔脾气,也就不再与他争辩。

两个人边走边谈。徐老忽然转过脸问:

“听说,我们又要打遵义?”

“是的。”毛泽东说,“娄山关今天一早就打响了,打下娄山关,就打遵义。”

“那太好了。”徐老手舞足蹈地说,“遵义真可说是个文化城,藏书很多,《三通》都全,我本来想建个大图书馆,后来部队一撤,办不成了。这次再占遵义,还派我做这件事吧!”

毛泽东见他兴致很高,连声说好。

谈笑间,干部休养连的女指导员李樱桃走了过来。她笑盈盈地给毛泽东打了一个敬礼。她是纺织女工出身,在无锡和上海都领导过罢工斗争。后来在白区呆不住,才来到苏区。长征前,她是一个省委的妇女部长,因为精明强干,作风泼辣,才被调来当指导员的。

毛泽东打量了她一下,见她腰扎皮带,脚穿草鞋,红星军帽下露出短短的黑发,皮带上还挂着小手枪,显得十分英武。令人奇异的是,她虽然经过数千里的奔波,依然两颊绯红,光艳照人,简直真象刚摘下来的樱桃那般新鲜红润。毛泽东一面同她握手一面说:

“樱桃,你们的工作搞得很不错呀,几个老人都没有出问题,这就很好。”

“他们还帮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呢!”樱桃笑着说。

毛泽东早就听说,樱桃这人有一个谜。因为她人生得漂亮,又聪明伶俐,追求的人很多,其中不乏英俊有为的人,但都被她一概拒绝。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谁也不知,她自己更是一字不露。毛泽东忽然想起这事,就笑着问:

“樱桃,你的政策改变了吗?”

“什么政策?”

“你那个一贯的独身政策呀!”

樱桃低头一笑,说:

“主席,你的消息也太灵通了,这个,我找时间向你汇报吧。”

“好,”毛泽东又笑着说,“这件事我非要弄清不可!”

他一面走,一面问:

“谢老呢,谢老在哪里?”

樱桃往前一指:

“那不是,他到前面去了。”

毛泽东顺着樱桃的手指一看,谢老正随着队伍爬一个小坡。他穿着宽大的棉军衣,拄着一根小竹竿儿,看来相当吃力。毛泽东由樱桃陪着赶上前去,见他额头上都是汗水,他比董老还小几岁,身体却差多了。

“谢老,你还吃得消吧?”

谢老停住脚步,转过略微发胖的脸,眯细着眼,问:

“是润之吗?”

“是我呀。”毛泽东笑着说,“您怎么没戴眼镜呢?”

“咳,不敢戴呀!”谢老拍拍上衣的口袋,理着胡子叹了口气,“我就怕把眼镜摔了。昨天,到了宿营地,我一看眼镜没了,把我急得登时出了一身冷汗。我想可能是休息的时候丢了,又跑回五里路去找,附近草里都翻遍了,也没找到。我说,糟了,这一路什么也干不成了,书也不用看了。谁知道我一摸书,鼓鼓囊囊的,原来把眼镜夹到书里去了。”

毛泽东笑起来,说:

“还是戴起来好,那倒不容易丢。”

“可是,你看看贵州这个路!”谢老指了指油滑的红泥路和莽莽烟雨中不尽的群山。

毛泽东看见谢老的脖子里系着一条鲜艳的红带子,胸脯鼓鼓囊囊的,棉衣里似乎挂着什么东西,一时颇感惊奇,就问:

“谢老,你脖子里挂的是什么呀?”

“噢,你问的这个,”谢老拍着胸脯儿,得意地笑了笑,“这是咱们的宝贝呀!”

谢老说着,解开上面两个扣子,露出一个红绸包包,象基督徒挂着十字架,正好垂在胸前。毛泽东一时看不出是什么,谢老更加得意地笑着说:

“这是咱们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大印哪!你说还不宝贵?”

毛泽东正要问个究竟,樱桃笑道:

“上次过土城,敌人追得很紧,谢老忽然坐在地上,不走了,他把上衣脱下来,露了个光膀子……”

“那是干么子?”毛泽东笑着问,“是要同敌人拼吗?”

“是呀,大家都觉得奇怪。我就问,‘谢老,你要干什么呀?’他也不理,就把这个大印从挎包里取出来,用红绸子包好,贴着他的胸脯挂在脖子上。然后才穿上衣服,微微一笑,说,‘这就再也丢不了啦,除非是敌人把我捉住,那我就同我们的苏维埃共存亡了!’”

毛泽东一面笑,一面不住地点头赞叹。谢老捋着胡子,很认真地说:

“现在四面都是敌人,什么情况都会发生,还是这样做稳妥些。”

毛泽东望着谢老,有兴趣地问:

“谢老,你现在还写诗吗?”

“偶尔写几首,不过不大象样。”谢老笑着说,“润之,你也写吧?”

“我多半在马背上哼哼。在马背上哼诗,那真是一种享受。不过一到宿营地就忙着弄电报了,诗倒没有记下来。……我的经验是,你一有兴致马上就写,兴致一过,时过境迁,再写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儿。……”

毛泽东一谈诗就兴致勃勃,他正要谈下去,那边,邓颖超停住脚步,含着笑问:

“毛主席,您好哇!”

“好,好。”

毛泽东迈开大步赶了过去。他看见邓颖超穿着灰色的便衣,披着一块黄色的雨布站在雨地里,身子显得相当单薄,脸也有些黄,就怜惜地说:

“邓大姐,你的肺病好些了吗?”

“好些了。”邓颖超笑着说,“毛主席,你别这么喊我,你叫我小超就行了。”

“你怎么不骑马呀?”

“我是骑一阵,走一阵,免得腿脚不管用了。”

“这样也好。”

毛泽东点点头,又问樱桃:

“怎么没看见董老?”

“我正要向您报告呢。”樱桃把上午贺子珍的情况说了一遍,接着又说,“董老和侯政他们都跟着担架,恐怕快跟上来了。”

“到底还是赶到路上了!”毛泽东从心里叹了口气,对妻子不胜怜惜,嘴里却没有说出来,只点了点头。

“还是等她一会儿吧!”邓颖超说。

“等一等,很快会上来的!”樱桃也接着说。

毛泽东点了点头,又看了几个担架上的伤员,就留了下来。路边不远处,有一棵黑森森的大杉树,正好避雨,警卫员就同几个骑兵通讯员牵着马匹来到树下。毛泽东仰起头一看,这树气势磅礴,大得出奇,顿时想起,正是上次向土城转移时遇到的那棵“树王”。他同周恩来曾一同在这里看过地图。于是就坐在隆起的树根上静静等候。

面前依然是濛濛的烟雨,浑沌一片。队伍还在不停地开进。虽然过来了几副担架,但都不是贺子珍。约摸等了一个小时左右,只听小沈兴奋地说:“过来了!过来了!这个很可能是。”毛泽东立刻站起来,远远看见山湾处,迷茫的烟雨中,果然颤颤悠悠过来一副担架,就笑着说:

“你怎么知道?”

“你看,后面跟着一个高个儿戴眼镜的,很象他们那个李医生哩!”

担架渐渐来到面前,后面果然跟着医生李治和那个背药包的强壮的女护士李秀竹。他们一看毛泽东在这里,就跑上来打了一个敬礼,李治笑嘻嘻地抢着说:

“毛主席!恭喜你了!”

“一个千金。”李秀竹也喜滋滋地说。

毛泽东同他们热烈握手,连声道谢,还向担架员道了辛苦。接着,他来到担架前,看见贺子珍盖着的一床灰色军毯,已被细雨打湿,脸上盖着一顶斗笠,也满是雨水。担架下面还在扑嗒扑嗒地滴着什么。

毛泽东心里一阵痛楚,怜惜之情油然而生,连忙扶着担架放在大杉树下。他轻轻揭去贺子珍面上的斗笠,看见她脸色惨白,微微地闭着眼睛。一块包头的大毛巾也湿了。毛泽东在她耳边轻轻唤道:

“子珍!子珍!”

贺子珍慢慢睁开眼睛,一看是自己亲爱的丈夫意外地来到面前,不禁微微笑了,但接着就涌起满眶的泪水。

“你很冷吧?”毛泽东抚着湿漉漉的毯子,轻轻地问。

“还好。”贺子珍声音低微地说。

毛泽东立刻让小沈从马褡子里拿出自己的毯子和一条干毛巾来。他把那条湿毛巾解掉,包上了一块干的。随后又把湿毯子揭去,把自己的毯子盖在里面,湿毯子仍旧盖在表面。一切都做得那么妥帖和轻微。贺子珍的脸上漾出一层幸福的红光。

“我作主把他寄了。”她望望毛泽东,带有几分歉意地说。

“也只好如此。”毛泽东说。

“可是,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在家。”

李治见贺子珍仍然为此事心中不安,就立刻插话解释道:

“没有问题。我们给房东留下了三十块光洋,还有两碗大烟土,他们不会不养活的。”

毛泽东也趁机安慰道:

“子珍,不要难过。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会去接她的。”

正说话间,董老、侯政和通讯员从后面赶上来了。毛泽东迎上去,同董老、侯政等几个同志紧紧握手,说:

“我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今天,我都替你作了主了!”董老笑着说,“如果做得不对,你就批评。”

“事情只能如此。”毛泽东再一次说。

说过,他向警卫员通讯员摆了摆手,同他们一齐翻身上马。在马上又说:

“娄山关战斗已经打响了,我还要赶到前面去,你们慢慢地走吧!”

说着,向贺子珍、董老他们挥了挥手,放开丝缰,向莽莽苍苍的烟雨中奔驰而去。不一刻,连细碎的马蹄声也渐渐听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