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接敌战术(4)-对弈:点破商战迷津

齿的。

当然,这两个人的行为有点滑稽。习惯上,棋手们都得就对手的行动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特别是在一盘棋的开局,因为大部分的开局布势都是棋手们熟知的套路变种。

人们有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棋手在开局时考虑那么长时间,其实正是因为开局套路尽人

皆知。他长时间思考并非是怕忘记了什么,而是在努力回想起一连串的理论,用以推断对方脑子里的计划,同时避免出人意料的结果。或者是说,他得考虑如何“在被推时顺势往后拉”,以及“在被拉时顺势往前推”。

请注意这两种局势虽是相互对立的却也是完全互补的,所以你可以很容易从其中一种转换到另一种。例如,当你判断自己的局势有些变化时,你完全可以放弃你先前已采取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接敌方式,由此你也得完全变更你原先的计划—也就是改变你至此一直采取的路数。然后你就完全有希望从守势转为攻势或转攻势为守势,这正好符合了前面提到的柔道或合气道的原则。

库阿特雷:

究竟在何时采用间接接敌战术呢?是否需要力量相当呢?

费黎宗:

对,差不多是这样。因为如果己方明显比对手强很多,就可以采用直接接敌战术。而如果己方和对方实力相当,则采用间接接敌方式就显出好处来了,因为用此种方式可以借用对手的力量反击他。

我们还可以想得再远一些,即假使己方实力与对手相差很远,那么上述的几种接敌方式就都用不上了,而此时若想取胜,就得表现得更加灵活……

库阿特雷:

在围棋战中,人们不仅借用对手的力量,也利用他的弱点。

卡尔波夫:

是的,围棋选手们使用黑白两色子在一块格子棋盘上对局,角逐不仅是为了尽量大地占据地盘,而且还要保卫它。为此,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于一场或一些决定性的局部战斗上面,同时不惜在另一个次要的局部削弱自己的态势,或是说接受局部的失败。围棋竞赛很说明一个原则,即战略的最根本意图不是赢取一场局部战役,而是赢得整个战争。

此外,围棋的这种围剿战术也完全可以转用在象棋战中,只是其中仍然有个小小的差异:准确地说即在象棋赛中,一个被围困了很久的子一旦脱身,仍可以发挥出难以置信的威力。

库阿特雷:

把对手围困起来的战术是否也同样出自间接接敌方式呢?

费黎宗:

在一种既定格局中,如果对手自投罗网,他势必被削弱,这种局面也势必可以利用。这就是间接接敌方式的另一个侧面,所以说这种方式不仅在于去借用对手的力量,也在于利用对手的弱点。

中国古代作家们经常提到一对对立的概念“虚”与“实”。他们异口同声地重复说,为了夺取胜利,应该懂得攻击对手的“虚”弱之处(也就是指他的弱点),而避开他的强“实”之处(就是指对手的强处)①。

库阿特雷:

我们对用出其不意来增强直接接敌行动的效果已谈了很多。那么如果是采用一种间接接敌方式则其效果又如何呢?此种方式下的出其不意是否也同样重要呢?

费黎宗:

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B.H.LiddellHart)在其作品《世界战略史》(HistoireMondialedeLaStrat巊ie)中写过,在敌人前线展开向其后方进击的行动,应选取受抵抗最小的线路,可叫做“最无防备的路线”“最小阻碍路线”。①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即为发挥出最大效力,一种针对对手“虚弱”之处的进攻应是出其不意的。

库阿特雷:

所以,与其将力量投入正面接敌,间接接敌行动更集中力量于调动对手的力量。让-弗朗索瓦,你前边跟我们说过对应于直接行动的语言方式是一种“指令式语言”,那么对应于间接行动的语言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费黎宗:

这是一种暗示说服式的语言。这种语言

较少地指示对方,而更强调利用对方的论据;

说者尽力使自己处于不可捉摸和隐蔽的状态,

因此可以不暴露自己准备好的论据。此外这

也符合不确定原则,即永远保留说话余地,同

时交替运用使暗示更直接或更含混的两种时

机,以使表述分层进行,甚或能够促使对方

理解和接受。

用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Fran峯isJullien)的话说就是:使用暗示性语言的艺术不只为“征服对方”,也为使对方失去理智,动摇其意志,也就是说从精神上打败对方,这里面也包含着间接接敌方式的原则。

暗示性语言是指令式语言的最好补充,指令式语言是直截了当的言辞,因太直白而显得激烈,它迫使别人去如何如何做。暗示性语言相反,它是一种间接式言辞,给人这么一种印象,即其越具透明度也就越具说服力,也因而越能含藏隐义;换句话说,就是越少教训他人则越能暗示他人。中国文人们认为,指令方式的作用在于无须掩饰地展示意图;说服方式则用于顾忌直接说出意图的表达,让人觉得说者有所保留。按兵家的建议,一种间接式的行动正可配合使用一种间接式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