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余墨-赤道悲鸟

伊夫·马拜的《赤道悲鸟》是1998年法国畅销书之一,也是围法国美第契文学奖的入围作品,而且呼声颇高。

读完这部小说,人们的第一感觉是:应该把它拍成电影。因为它具有一部卖座电影的各种因素:情与欲,血与火,独特的异国风情,神秘的非洲民俗,赤道地区美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色……

故事发生在赤道边的一个无名小岛上。这个小岛原是法属殖民地。殖民期间,法国掌握着这个小岛的政治和经济命脉,人为地操纵小岛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在岛上办赌场,开妓院。小岛独立后,殖民者撤走了资金,专家和企业家也随之离开,银行、工厂、商行纷纷关闭,一些与殖民者关系密切的土著也离开了小岛,小岛的经济顿时陷入瘫痪。原先繁荣的小岛一下子萧条了下来,外国游客不再前来观光旅游,一天一班的邮轮现在一周才来一次,而且人数大为减少。码头空荡荡的,船厂关闭了,“燕鸥占领了船坞”,吊车无人保养,海关只剩下一人,办公室的窗也被人卸走了,屋顶无瓦,连门都没有。在这种背景下,岛上的两大宗派鹮派和鹰派明争暗斗,蕴藏着巨大的危机,每一派都有外国势力的支持。当考古发现将改变两派在岛上的地位时,冲突爆发了,暴力出现了,血与火充满了小岛。

小说的主人公皮埃尔是法国考古学家,他正直善良,但婚姻不幸,妻子埃莱娜水性杨花,不但经常出去幽会情人,并且严重干扰甚至蓄意破坏皮埃尔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皮埃尔忍无可忍,离开了巴黎。他表面上是到小岛去考古,其实是为了躲避埃莱娜,逃避家庭。但埃莱娜没有放过他,追到小岛继续骚扰他,侮辱他,甚至出卖皮埃尔和他的朋友们。

小岛上的女庄园主朱莉曾在巴黎留学,老师就是皮埃尔。她崇拜和尊重皮埃尔,与皮埃尔保持着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皮埃尔来到小岛,自然引起朱莉的情人勒贝尔的猜忌和痛恨。勒贝尔在书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形象,他大胆鲁莽,成了鹰派的首领,但在关键时刻却显得很懦弱。当两派发生冲突,他甚至指挥不动自己的军官,保护不了想保护的人,最后被朱莉所蔑视和抛弃。但勒贝尔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尚有良知,曾想制止奸淫杀戮。他对朱莉虽然欲多于情,但毕竟是忠诚不二。

朱莉的管家齐娅是个有巫术的女子,她信神,能“通灵”。她的血具有神奇的作用,能预知世事,指挥大自然。当她的鼻子流血时,“风立即就停了,树也寂静了下来。动物也停止了活动,不再叫唤。生命的迹象全都消失了。”她与神灵达成了协议,献出了第一个孩子的生命,牺牲了第二个孩子的一个指头,以换取神灵的保护。她能神游,灵魂能出窍。作者还通过她,展示了岛上的许多民俗,如岛民们参拜山神、向云乞灵、吞热灰、喝猴血、饭前祭神等。

与此相呼应的是岛上的自然景观。作者常常忘情地停下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地上的爬虫、空中的飞鸟、海边的螃蟹、水中的游鱼……他以大自然的美景来衬托人间的丑恶,以宁静来衬托混乱,以喧嚣来衬托和谐。他不厌其烦地介绍热带森林中的各种动植物,尤其对那只鸟中之王——大冠鹃着墨更多。这只巨鸟随时随地都跟随著书中的主人公,目睹着人间的一场场悲喜剧。她是世界忠实的见证者,也是人类的保护神。书的结尾,当皮埃尔死了的时候,大冠鹃也永远地飞走了,再也不回来。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着回忆和书信,故事在小岛和巴黎两地交叉展开,展示了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冲突。皮埃尔与埃莱娜感情纠纷从巴黎搬到小岛上继续发展,并与朱莉和勒贝尔的矛盾、勒贝尔和皮埃尔的矛盾、朱莉与埃莱娜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其背景是皮埃尔父母的矛盾、朱莉父母的离分和朱莉祖父的悲剧。

小说的开头节奏开始极慢,作者极平静、极耐心地细致描写螃蟹在海边爬行、进攻的情况。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介入,节奏越来越快,高潮叠起。尤其是小说的最后,在叛军烧杀奸淫的同时,朱莉在密林中乞求神助,皮埃尔和埃莱娜则划着小船在河上逃命。在危急关头,埃莱娜不顾危险,坚持给皮埃尔讲述儿子死亡的真相,让人弄不清埃莱娜来小岛究竟干什么?是来捣乱,还是来忏悔?从她的所作所为来看,她似乎是来制造事端。可她那封未写完的长信,却又暗示她是另有使命的。但当我们对这个坏事做绝的女人刚刚产生了一丝同情和理解时,埃莱娜就发生了意外,落水身亡,给大家留下了无名的惆怅。

小说的作者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对非洲具有特殊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有时居高临下,甚至带有偏见,这是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应该注意的。《伤逝》是作者早年的另一部畅销小说,附在书后,不单是出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因为两书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与作者的身世密切相关。在作者未授权我们披露其个人生活的情况下,我们且把《伤逝》当做一本单独的小说来读吧,好在这也不乏味道。

编者

1999年12月